武汉的“中庸之道”:15年深度体验中国345城第1人之(七)
1号纪实 | 07-27
20006
作者 | 陈 全
责编 | 郑先龙
编审 | 陈 成
出品 | 1号纪实
承蒙四十多万读者厚爱,前六篇游记已带读者体验了阳光之城西昌、成都的“八个世界之最” 、汉中的变与不变、与胖东来相互成就的许昌、古城西安之现代之旅。今朝我们去中部龙头城市武汉咵咵天!
在我心中,武汉是一种很复杂的存在。既有二十年前在武汉边工作边学习的成长和困惑,也有成家立业初期的艰辛和收获。为了写好武汉的游记,我近期特意回家探亲在武汉转了几圈,也跟不少武汉人唠了嗑。鉴于武汉可书之处较多,现将这篇游记拆分:上篇讲讲武汉的 “中庸之道” ,下篇分享我与武汉的故事。
第一部分:对“中庸之道”的正确认知
通过深入研究,我认为武汉镌刻在城市基因里的独特密码就是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常被一些人曲解为 "不思进取的平庸" 或 "不讲原则的妥协",实则它是儒家的一种极高的道德标准和贯通中西的生存智慧,是对 "尺度" 的精准把握。《礼记・中庸》中 "致中和" 的论述,与孔子的 "过犹不及",都强调通过平衡与适度来实现和谐。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石柱上刻着 "凡事勿过度"。
亚里士多德则说,人类的一些关键美德,都存在于两种极端性格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比如,放纵与禁欲之间、鲁莽和怯懦之间、严肃和滑稽之间,他们的黄金分割点分别是节制、勇敢和幽默。
可见,古希腊人的的智慧,与我们“中庸之道”里面的智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中西共鸣。
因此,当我们悟透 "中庸之道",也就读懂了武汉人骨子里的生存智慧。建议大家正确参悟和主动追求“恰当适度(中)、实践可行(庸即用)、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恰如其分,这种极高的思想境界,对于个人修炼提升和社会共同进步、乃至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年前,我根据自身感悟凝炼出 "进取豁达" 四字座右铭,这应该也是一个武汉人对“中庸之道”的传承吧。
第二部分:“中庸之道”与武汉的历史渊源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堪称外界认识湖北人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楚人自古尊凤崇凤,九头鸟最早源自楚地的九凤神鸟,是楚人心中的神鸟,祥瑞之鸟,是吉祥幸福的代名词。
▲ 武汉九凤山公园的九头凤凰雕像
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楚人的反抗最为激烈,因此楚人崇拜的“九头凤凰”在秦朝被贬称为“九头鸟”。刘邦建立汉朝后,为进一步消除楚文化影响,将“九头鸟”描述为不祥之鸟,这种黑化持续了数百年,直到明朝才迎来转机。
楚国涵盖当今湖北、湖南、重庆等地,之所以后来用“九头鸟”专指湖北人,则与一个湖北人密切相关。明朝张居正任首辅时推行“万历新政”,其"取民有度" 的制度设计避免了"苛政猛于虎"与"国库空虚"的两个极端,深合”中庸之道“。他派出的9名湖北籍御史老乡更是奉行"查而不滥、惩而不酷"原则,惩治了47名贪官,同时保护了127名清官。民间因此流传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就是对他们高超政治智慧的褒奖。
到了近代,武昌首义打响了灭亡满清的第一枪。1936年10月,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毛主席曾对湖北籍的红军将领们说:“九头鸟不得了哩!”
现如今,以“九头鸟”来称呼的湖北人,代表着聪明能干还是狡诈多变,是勇敢顽强还是凶狠毒辣,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我看来,以武汉人为代表的湖北人,既是敢做敢为的行动派、又是善于动脑的谋略派,是知行合一、愿意干事、能干成事、值得信任、契合“中庸之道”的那种人。
武汉与“中庸之道”之间的历史渊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夏商时期有一个庸国,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一带)。其国王在庙里瞧见个神奇的"欹器":空的时候歪歪斜斜,装水一半左右就稳稳当当正过来,可要是装水超过六成多,反而 “哐当” 一下倾倒。
▲夏商时期的神秘器物—— “欹器”
这个瓦罐,让国王悟出了“恰当适度、过犹不及” 的 “中庸之道”。他就用这个道理治国,庸国也因此渐渐强盛起来。直到公元前611年,庸国为楚、巴、秦联军所灭,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并入楚国,其"中庸之道" 的理念即融入楚文化血脉。
更令人称奇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模拟发现,"欹器"重心变化曲线的极值点恰好位于黄金分割点,为"中庸之道" 提供了力学佐证。
武汉历史长河中的这些印记,其实都在书写同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不在非此即彼的极端,而在"刚刚好"的”中庸之道“。
第三部分:“中庸之道”的武汉地理特征
武汉正位于中国版图的平衡支点,凭借“三镇鼎立”的空间格局与“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书写着"中庸之道"的地理特征。
1、九省通衢的平衡艺术
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有其独特的生存法则:当沿海城市忙着 "向东看",内陆城市盯着 "向西走"时,武汉偏要做"中间的枢纽":
物流中的中转智慧:武汉站高铁每趟车停靠时间严格控制在3分钟,多停1分钟影响全线调度,少停1分钟乘客上下困难。春运数据显示,武汉作为中转枢纽的客流量占比47%,居于"中转拥堵"(郑州 55%)与 "中转不足"(西安 32%)之间。
产业中的嫁接能力:光谷光电子产业上游接长三角芯片封装(成本低15%),下游连珠三角终端制造(效率高20%),自己专做中间环节的"光芯片设计",避免投入太大和利润太薄两个极端。
2、跨江大桥的"中庸之道"
从1957年在武汉建成长江第一桥,到目前为止长江沿线已经建有跨江大桥一百多座。其中,武汉的十二座跨江大桥,将被江水分割的三镇,链接成一个“兼顾区域独特性和整体协同性”的大都市。
▲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水光桥影相映成趣 (长江日报记者 金振强 摄)
3、黄鹤楼视野里的中庸图景
唐朝众多诗人都曾经登临黄鹤楼游览,以李白的诗作最为有名。站在黄鹤楼顶远眺,武汉的”中庸之道“一目了然。
东望光谷:半导体产业园的无尘车间温度控制在 23℃±1℃,多 1℃芯片容易失效,少 1℃线路容易收缩。
南顾江夏:光电子产业园区内,精密仪器的指示灯不停闪烁,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科技之光遥相呼应。
西看沌口:无人驾驶测试车在模拟川渝盘山道时,转向角度永远保持在"过度转向"与"转向不足"的中间值,误差≤0.5°。
北观天河机场:飞机起降"间隔3分钟",快则安全风险增加,慢则利用率不足,这恰似武汉人"该快则快,该稳则稳"的脾气。
▲享有 “天下江山第一楼”盛誉的武汉黄鹤楼 (长江日报记者 金振强 摄)
第四部分:“中庸之道”在武汉的人文体现
在武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诠释着"过犹不及"的东方智慧。
1、饮食中的中庸密码
武汉最有代表性的美食是承载着武汉人情感记忆的热干面。地道的武汉热干面,对"度"有着极致追求,是"中庸之道"在美食世界里最有代表性的标本。
面条的酸碱哲学:选用pH值 8.5 的碱水面,此时面条拉伸强度最有韧劲又不硌牙。
芝麻酱的黄金配比:武汉老匠人制作热干面的芝麻酱必选湖北白芝麻,160℃炒制(多10℃焦苦,少10℃生腥),出油率42%(多1% 则腻口,少1%则寡淡)。辣椒油与酸豆角按3:1混合——刚够让口腔微辣微酸,又不掩盖芝麻酱的醇香。
拌制的时间艺术:遵循"45秒三拌法",顺时针1圈半、逆时针 1 圈半、竖切1圈,确保每根面条裹酱均匀。多拌10秒则酱糊化,少拌10秒则挂不住,几代人摸索出的"味觉中庸“。
▲晨雾未散,一碗热干面弹韧鲜香,搭配蛋酒,浓淡相宜,交织出江城独有的风味晨曲。
▲江汉路步行街,热干面雕像凝固市井烟火,更是江城人刻进岁月的过早记忆。
武汉第二个代表性美食,是那碗抚慰在外游子灵魂的藕汤,且看它是如何来阐述”中庸之道“的。
品种的性味平衡:七孔藕淀粉含量70%,适合95℃慢炖2小时
煨出绵密口感;九孔藕含糖30%,需在汤沸后1小时加入,避免高温破坏甜味。武汉餐饮协会检测显示,7:3配比炖出的汤中谷氨酸含量为刚刚好的3.2mg/100ml,多则腻,少则淡。
配料的精准把控:500g排骨配3片生姜恰好在 "去腥" 与 "不抢味" 间找到平衡,如同武汉人处世的 "分寸感"。加4片姜,汤辣度超标12%;减至2片,腥味残留率达27%。
第三个武汉代表美食是”面窝“,它又是如何阐释”中庸之道“呢?
孔径的黄金分割:中间孔直径为面窝边缘的1/3,孔太大则中间易焦,孔太小(小于 1/4)则中心夹生。
面糊的黏度控制:遵循 "三搅三醒":搅3次醒10分钟,重复3轮,面糊黏度过高则挂勺难倒出,过低则入锅后容易散架。
2、武汉的语言与民俗中的“中庸之道”
武汉人说话办事讲究在 "激进" 与 "委婉" 之间拿捏的艺术。
议价的 "三三制":武汉商人谈价必说 "差不多就行",其实留 30% 议价空间,分 3 次让步,每次让 10%。汉正街调研显示,这种"模糊表达"策略比北方 "一口价" 成功率高 22%,比南方 "含蓄砍价"效率高15%。
谐音自嘲的缓冲艺术:将武汉的湿热气候自嘲成 "捂汗",既没轻描淡写为 "不热",又没夸张到 "火炉";激励年轻人时则又谐音为"无憾" ,在"有为" 与"无为"间找到平衡,听着幽默又到位。
龙舟赛的协同哲学:标准龙舟桨频 40 次 / 分钟,兼顾动力与体力。2024年汉阳龙舟队按照前10名桨手为"强力手"、后10名为"耐力手"的配比夺冠。多 1 强手则后半程乏力,少 1 耐力手则后劲不足。
老码头的生存智慧:汉口码头工人坚守 "超宽不扛(超2.5米)、超高不扛(超4 米)、超时不扛(凌晨2点后)"的 "三不原则"。统计数据显示,违反者工伤率明显增高,印证了"中庸即安全"。
邻里交往的分寸感:一句"吃了冇",既关心又不越界,社区调研显示其接受度达92%,明显优于"热情寒暄"(67%)和 "沉默点头"(41%)。
3、城市表情中的“中庸之道”
春节的适度求吉:守岁到12点30分熄灯,老武汉人说:"福气像热干面的酱,要匀匀地裹,太多反而糊了。"
建筑细节的尺度哲学:同兴里天井宽度为房屋进深的1/3,夏至日接收3小时阳光杀菌,冬至日5小时取暖。建筑学家测算,此比例在"暴晒"与"阴冷"间取到最佳平衡点。
骑楼廊檐的气候智慧:江汉路骑楼廊檐出挑2.2米,夏天挡80% 阳光,冬天则留60%日照。老商户说:武汉的太阳和雨,就该配这样”不偏不倚”的廊檐。
第五部分:“中庸之道”对武汉发展的启迪
武汉带着这份不冒进也不保守的劲儿,在历史的长河里稳稳当当走了几千年。如今的武汉,在中部崛起的浪潮中,把"中庸之道" 的智慧,化作稳健发展的底层逻辑,形成武汉最独特的竞争力。
1、光谷在产业布局中的 "黄金分割点"
当深圳猛砸芯片、成都力推文创时,光谷却选了"光通信" 这个 "中间赛道"。全球每10根光纤就有8根出自这里,成为"中庸之道" 在现代经济中的经典演绎。
研发投入的 "适度法则":光谷企业平均将8%营收投入研发(深圳约15%),多投易拖垮现金流,少投则跟不上技术迭代。2024年武汉龙头企业的量子光纤将误码率控制在0.0001%(多一个数量级通信易中断,少一个数量级成本则陡增40%),这种精准平衡让其在全球供应链中难以替代。
人才结构的 "阴阳调和":光谷某光模块企业的团队搭配里,工程师与营销人员按6:4 配比,兼顾技术转化和市场推广。
技术路线的 "中庸选择":光谷没跟风搞"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适合地广人稀的北欧),也没硬啃 "量子中继"(投入周期长达20年),而是选了"光纤量子密钥分发"(正好匹配中国城市的密集度),3 年内就实现商用,这种"不赶时髦、不钻牛角"的策略,体现了武汉人注重"实践可行"的务实风格。
武汉邮科院的 "光传输系统":传输容量达到 1.08Pbit/s(相当于每秒传2700万部高清电影),其核心技术就在于将信号放大增益控制在16dB(多1dB 信号失真,少1dB 传输距离缩短),这组数据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是 "中庸之道" 的产业范本。
2、城市治理中的 "平衡术"
当其他城市追求"单中心扩张"时,武汉却着力"三镇协同"。
▲ 武汉被长江和汉江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简称为“武汉三镇”
武昌在科教与创新中"不疾不徐":光谷按"产业社区"布局,每个园区必配10%的住宅、20% 的商业、70%的产业。房子多了容易变"鬼城",少了则留不住人。这种 "工作生活刚刚好" 的设计,让程序员们既能熬夜写代码,又能周末去东湖绿道遛弯。
汉口在商业与历史中"新旧共生":江汉路改造时,没把老建筑全拆了盖现代摩天楼,而是保留下“武汉关”等12栋历史建筑。外立面用 "Art Deco" 风格与老建筑呼应,像极了武汉人"传统与时髦兼顾" 的处世哲学。
汉阳则在工业与生态中"保持平衡":经开区汽车产业转型时,保留40%的工业遗址(如神龙汽车老厂房改造成 "车谷未来中心"),60% 开发为湿地公园。2024 年监测数据显示,改造后的片区 PM2.5 浓度比周边低 12%,而汽车产能仍保持在120万辆/年,实现"工业不丢、生态不毁"。
武汉这种三镇既相对独立又互联互通的发展格局,比推行”单中心“的城市的拥堵指数要低不少,2024 年早高峰跨江车流时速仍能保持25km/h左右。
3、发展争议中的 "进取豁达"
尽管武汉近些年发展得越来越好,还是有不少武汉人希望武汉“进取”再多一些,治理得更安全、建设得更漂亮、老百姓获得感更强,甚至期盼武汉成为直辖市,这些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武汉当政者和老百姓都能更多地发挥敢闯敢拼的狠劲儿,确实可以把一手“中间牌” 打得更出彩一些。但是武汉的发展,有着基于”中庸之道“的底层逻辑,我们还是“豁达”地面对武汉的发展节奏为好。
"不冒进" 不等于 "不前进":武汉的地铁建设不像上海、成都等城市 "大干快上",而是遵循 "每年约30公里" 的节奏(多了财政吃不消,少了跟不上发展),已建成 560多公里,排在全国第六位。
2024 年,武汉GDP达2.1万亿元(全国第九),增速5.2%,略高于全国平均(5.0%),这就是武汉在全国发展棋局中的自我定位:坚守"中庸之道",做那个 "稳中有进" 的支点力量。
后记:
来武汉旅游时,一定要体验热干面45秒的拌制哲学:芝麻酱与碱面在竹筷翻卷间达成金黄匀裹;登临黄鹤楼极目远眺,看长江与汉江在此勾勒三镇鼎立的平衡之美。
这座城的“中庸之道” ,不在于玄奥处,而在于热干面酱面交融的恰如其分,是面窝铁勺里米浆的薄厚相宜,是藕汤砂锅中交织的鲜美,更是在每个“刚刚好”的瞬间里藏着的人生智慧。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1号纪实,及时收看《深度体验中国345城第1人系列报道8》。欢迎分享朋友圈和社群。媒体转载、商业合作请联系1号纪实编辑部。
下篇:我与武汉的光阴叙事,将于7月初发布,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陈全,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武汉大学硕士毕业,壹号传媒战略合伙人,曾任央企和民企汽车厂家高管、成都三和企业集团(中国汽车文化引领者和西部标杆经销商)CEO,中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会副会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特聘专家,现任四川省汽车贸易商会名誉会长,是中国汽车界知名职业经理人。倡议并践行“深度体验中国345城”第一人。
研究牛人,书写牛人,成就行业第1人。专访人物数量2000+如果你或身边朋友,有好看的创业人物故事,欢迎联络我们。壹号传媒主要业务:1、百度词条;2、抖音号、视频号代运营;3、企业家深度人物专访;4、公众号代运营;5、企业形象宣传片摄制;6、企业对外宣传撰稿和媒体发稿;7、企业家自传、企业传撰写;8、企业新闻发布会;9、公关传播全案承接;10、企业管理咨询;11、企业危机公关;12、高净值人群一对一定制服务。欢迎投稿、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