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2高管离职,理想人事大调整,你看到了什么?
电动EV | 11-13
22528
一家企业最好的管理变革,就是在扩张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而理想汽车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解题。

11月11日,理想汽车一则内部公告引发行业震动:原CFO李铁管理的“组织部”与“人力资源部”合并,新部门划归产品与战略群组,由CEO李想直接掌管。与此同时,两位华为系高管李文智、袁春峰相继离职。
这已是理想汽车年内的第六次组织架构调整。从学习华为到回归自我,从分权管理到核心职能集中,理想汽车的组织变革之路,正成为观察新能源汽车企业管理模式演进的一个绝佳窗口。

•李想的“中央集权”与战略对齐
此次调整看似只是部门合并,实则是李想对公司管理体系的深度重组。合并后的人力资源部门直接向李想汇报,使他直接管理的部门增至5个。
人力资源从原本的财务体系划入产品与战略群组,意味着“人才供给”成为战略落地的“前置环节”。
在新能源赛道已进入“精细化竞争”的当下,李想亲掌人事,透露出的首个管理重心是“战略与组织强对齐”。
理想汽车的组织架构调整始于今年3月,随后在6月将“研发与供应群组”和“销售与服务群组”整合为“智能汽车群组”,由总裁马东辉负责。
8月,公司又撤销了3月才设立的“五大战区”,改为总部直管23个区域的模式。

•一场历时三年的实验与回调
这次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理想组织路线整体回调的一个缩影。2022年底,李想在雁栖湖战略会上写下“全面学华为”五个大字。
随后,理想引入多位华为系高管,推行IPD流程和PBC绩效管理模式。
然而,华为模式的强行植入引发一系列问题。有员工反映:“现在做个决策要签七八个流程,这还是我们认识的理想吗?”
PBC绩效模式导致销售体系变形,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假试驾、返佣刷单的乱象。
今年7月,理想宣布停止实施PBC绩效制度,重新恢复OKR管理方式。随后,多位曾主导“华为化”改革的高管陆续退出核心管理层,反映出理想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正进行阶段性反思与优化。

•研发体系重构
9月,理想汽车对自动驾驶部门进行大规模重构,将原本的3个二级部门拆分为11个团队,并取消了大规-模“封闭开发”模式。
自动驾驶部门重组后,覆盖基础模型、VLA模型、模型工程、量产交付等细分领域。
这种结构调整使得每个团队职责更加清晰,专业领域更加聚焦。理想已经确定将VLA模型作为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路径。
与传统的模仿学习不同,VLA模型通过引入语言表征,使智驾系统具备一定的推理和解释能力。这意味着系统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更好地处理复杂交通场景。

•文化重塑与组织重生
收权后的李想火速启用元老杨海山重组人力资源,这位工号232的早期核心成员曾负责售后业务,被评价“既懂组织又懂人”。
刘杰、范皓宇等早期骨干重新掌权,每周的“用户洞察会”再度重启。最明显的变化是会议少了三分之一,大家又开始讨论用户需求而非报表数字。
有工程师感受到明显变化:“我们终于不再为KPI而战,而是为用户而战。”

•组织调整背后的市场挑战
理想汽车今年以来市场表现面临挑战。数据显示,2025年前十个月理想销量同比下滑16.3%。目前新势力格局已变,零跑、小米、小鹏成为新三强。
在纯电车型i8、i6发布后,理想汽车月交付量在3万左右,而小鹏、蔚来已经突破四万关口,“平价理想”零跑单月交付更是攀升至7万以上。
同时,理想汽车在AI领域投入巨大,2024年计划投入超百亿资金用于AI算法与数据平台建设,短期内这些投入也给公司财务带来压力。
但理想不是短视者,成功是需要积累的,开拓者是艰辛的,好的未来是需要投入大量真金白银去试错的,我们可以把目光放长远点,共同期待一下未来几年的理想汽车。

•电动EV:
理想的组织调整,是李想在效率与创新之间的破局尝试。
当“华为模式”出现水土不服,果断回调并重启老将、重构研发,反映出理想对自身基因的再认知。
在销量承压、竞争加剧的当下,亲掌人力资源意味着李想正将“人”视为破局的关键变量。组织重生背后,是一场关于文化、战略与执行力的全面校准。
理想能否借此穿越周期,尚待时间验证,但敢于直面问题、快速迭代的姿态,已然值得行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