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3000万份信任,一汽-大众靠的是什么?
水滴 赵嘉佳 | 14小时前
19110

当中国车市驶入“存量博弈”与“电动浪潮”交汇的十字路口,当“行业内卷” 与“流量喧嚣”深度交织,一场关于“谁能长期发展,持续引领行业价值”的讨论正在升温。
在浮躁的市场氛围下,一汽-大众即将迎来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的历史性时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是国内乘用车企首次叩开“3000万俱乐部”大门,更像一枚凝结着3000万家庭温度的“信任勋章”,背后更是与客户、伙伴、员工价值共创的成果。
34年深耕,3000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3000万辆背后,也诠释了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时代变迁,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见证。也展示出一汽-大众作为合资头部企业,在产业变局中,坚持长期主义和引领行业的价值所在。
1、34年发展,始终与中国市场同频共振
时间来到1991年12月5日,伴随着第一辆国产捷达A2轿车下线,一汽-大众正式开启了在中国市场的征程。当时或许谁都没有想到,这对于中国消费者、中国汽车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2003年,一汽-大众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2014年,累计销量1000万辆,2020年,累计销量突破2000万辆、2025年10月30日,累计销量将突破3000万辆。这不只是一串数字,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四十余年发展的时代切片,有着深刻的行业内涵: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家庭而言,一汽-大众不仅是出行工具提供者,更是生活品质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从老司机口中“开十年还省心”的捷达,到陪着年轻人从职场新人走到成家立业的速腾;从成为商务伙伴“可靠名片”的迈腾,到承载全家出行的揽境,及带来性能强悍、豪华出行的奥迪,还有大众ID.系列解锁智能电动体验……一汽-大众的商品迭代始终与中国家庭从“拥有代步工具”到“享受多元出行”的消费需求升级同频共振。
3000万辆是实实在在的情感连接,最终凝结为跨越代际的品牌认同。一汽-大众也早已成为中国消费者口中“品质、可靠”的代名词。

当然,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故事,3000万客户的选择离不开一汽-大众对品质的坚守。一汽-大众将全球先进的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引入中国,形成了一套融合德系标准与中国实践的工业体系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也正是这套工业体系,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技术桥梁”与“管理范式”的水平提升。
放眼国民经济大局,3000万辆对中国经济市场而言,是稳链固基的坚实支撑。一汽-大众五大基地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上下游3400余家合作伙伴协同发展,撑起超5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上缴税金超7300亿元。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进程中,这种一地建厂、全域赋能的产业带动效应,成为稳经济、促就业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一汽-大众发展脉搏,始终与中国消费者、中国汽车市场乃至国家宏观经济同频共振。对于即将开局的“十五五”规划,一汽-大众也将持续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助力中国汽车产业从“做大”到“做强”的时代跨越。
3000万辆绝非单纯的数字累加,而是一汽-大众深度绑定客户需求、赋能行业升级、反哺经济发展的价值结果。既丈量着企业自身的成长厚度,更见证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高度。
2、强大“体系力”,成就3000万份信任
一汽-大众能够率先突破3000万辆大关,绝非偶然。背后是一汽-大众34年来锤炼打造的强大体系力,构建起从研发、制造、质量、供应链、人才等方面的一套行业标杆级链路。这是支撑其持续领跑的根本保障,也是其穿越市场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在研发方面,从早期技术引进到深度本土化创新,再到全面主导开发,一汽-大众研发能力持续升级。如今已实现整车架构、智能座舱、混动技术等核心领域的自主开发,如自研SOA电子电气架构、热效率突破47%的混动发动机,技术主权逐步掌握。
承接研发的是一汽-大众遍布全国的强大制造能力。一汽-大众在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有五大生产基地。这五大基地全部建成“无废工厂”,其中4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更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全流程。
质量是一汽-大众最坚实的护城河,对商品实现全生命周期管控:在每款车在投产前,均需经历远超国标的“魔鬼测试”。比如,为确保车身“12年不锈穿”,一汽-大众采用空腔灌蜡技术与严苛的耐腐蚀测试标准,远超行业通用规范。再比如电池安全,行业倡导的国标仅是“及格线”,一汽-大众执行的436项极限测试,在密封、抗冲击等关键项目上数倍严于国标。

另外,一汽-大众在供应链和人才方面也构建起强大的体系力。
供应链方面,一汽-大众与上千家供应商建立“赋能共生”关系,输出技术与标准,助力中信戴卡、福耀玻璃等本土企业成长为国际巨头。通过“供应商三化”工程(工位绿化、要素固化、管控数字化),实现53.6%供应商质量问题源头管控。
人才体系力方面,一汽-大众有行业“黄埔军校”之称。被誉为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标杆,通过完善的人才机制,培养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保障自身体系高效运转,还持续为产业输送骨干力量。
这套经过34年打磨的体系力,不仅造就了3000万辆的奇迹,更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可借鉴的高质量发展范式,也是其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事实上,作为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一汽-大众在布局上始终具有前瞻性。在研发端的自主创新、在制造端的绿色转型,以及供应链端的激活产业生态,正是贯彻“十五五”规划主线“新质生产力”的最佳体现,助力驱动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3、积极转型,持续引领智电新赛道
正所谓,“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即将站在3000万辆新起点,一汽-大众正以转型之力开拓新增长极,以更强的创新驱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新赛道上,继续建立起领先优势。

一方面,一汽-大众正加速电动化转型。今年3月,一汽-大众与德国大众签署协议,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新增10款新能源车型。得益于本土化决策重构、技术合作共享、供应链深度整合三大突破,即将推出的CMP平台商品,开发周期比传统流程缩短30%。
与此同时,一汽-大众正将数智化转型贯穿研发、制造、营销全链条,从智能工厂到智慧服务,一汽-大众以数据赋能高效决策与客户体验革新。
另一方面,一汽-大众正在积极探索全合资模式。一汽-大众的目标不仅是要在中国市场成为领先的企业,更要成为大众在国际市场上布局智能化的“先锋者”。

在今年8月,捷达品牌新公司筹备成立,开启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新范式。
同时,一汽-大众已明确将海外事业作为重要增长极,致力于成为“中国汽车合资品牌出口领先者”,将中国领先技术带到全球。今年9月,一汽-大众首批车出口海外,实现整车出口“从0到1”历史性突破,也证明了其制造体系与商品品质,具备服务国际市场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反向出海是新合资时代对于合资车企的新课题,不仅是一汽-大众驶向了国际市场,更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实力。

毫无疑问,从电动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到出海战略的破局启航探索新合资模式,一汽-大众正以3000万辆为新起点,开启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曲线”。既以技术与模式革新深耕本土电动化市场,也以“中国智造”为名片开拓国际化新空间。
更宏观层面来看,站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中国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定力,全面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汽-大众积极探索新合资模式,通过不断深化政企协同、强化技术融合、拓展国际合作,为稳定外资、扩大开放持续注入创新活力,体现了企业在新时代下的责任担当。
写在最后:
34年风雨兼程,3000万辆不仅是一汽-大众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关键缩影。从第一款捷达到第3000万辆整车,一汽-大众也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竞争力不仅在于追赶风口的能力,更在于打造一套能够穿越周期的体系力。
随着一汽-大众持续深耕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绿色发展与海外布局,这家车企巨擘正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开启全新征程。
下一个3000万辆,不必再等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