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详情

热点丨欧洲车企针对禁燃令发出“崩盘”警告,怕了中国速度?

My车轱辘 | 09-15

17238

2025慕尼黑车展于近日开幕,欧洲车企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在各自的展台发布会上,以BBA、大众为代表的欧洲车企大力展示自家最新的电动车型或技术,齐齐向“电动未来”大步跨越。

但在另一边的记者会上,它们又似乎约好一般,明里暗里批评欧盟2035年禁止燃油车政策,甚至发出重大警告:欧洲汽车产业将“崩盘”!

这戏剧性的一幕,让外行看足了热闹,那么内行又有啥门道呢?一些欧洲车企一边极力为内燃机做最后的抗争,一边“半推半就”迈向电动化,充满被动与迟疑,这场理想与现实的互搏折射出它们隐藏在电动化战略PPT之下的焦虑。但这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1

2025慕尼黑车展发生了什么?

先让我们看看慕尼黑车展镁光灯下的景象。BBA均带来了全新电动化产品,不管是量产还是概念,技术数据都很优秀,与引领全球的中国新能源车相比也没在输的,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杂牌”。

比如基于全新MB.EA平台打造的奔驰GLC EV,搭载800V高压架构,纯电续航达到735km,充电10分钟可增加260km续航,也用上了奔驰到目前为止搭载的最大车载屏幕(39.1英寸MBUX超联屏)。

新世代BMW iX3也绝对是一款大胆突破的豪华品牌电动车,作为Neue Klasse平台的首款量产车型,它采用了全景iDrive视平线投影技术,搭载第六代eDrive电驱系统,CLTC续航达900km,充电10分钟可增加350km续航。

大众也带来了基于全新升级的MEB+平台打造的ID. CROSS概念车,计划开启入门级产品攻势。不难看到,传统豪强在智能化、三电领域的技术能力明显提升了,并且正在加速落地。

怎么看,大部分欧洲车企都是很积极迎接电动化的,但谁能想到,有人转头就和记者“告状”去了。

首先是Stellantis集团欧洲区总裁,他在接受采访时发出紧急警告:“除非接受欧洲汽车市场萎缩约30%,或是所有欧洲汽车制造商陷入财务崩溃,否则欧洲为汽车行业设定的2030年和2035年目标已无法实现。”

宝马CEO齐普策可能想和他击掌,毕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欧盟计划在2035年逐步淘汰燃油汽车是一个“重大错误”,他主张应采用涵盖车辆全供应链的排放核算体系来替代现行政策。

再往回拉一下时间线,今年8月初,奔驰CEO康林松也批评了欧盟的燃油车禁令计划。他称若该禁令实施,欧洲汽车市场可能会“崩盘”。

可见,这不是某个企业的危言耸听,而是整个欧洲汽车产业都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欧盟碳排放法规这个大关,怎样迈过去、何时迈过去,成了欧洲车企现在的头号难题。

2

时间紧任务重,政策几乎把巨头逼疯

欧洲车企的“痛苦来源”始于两年前欧盟的一次拍板。

根据现行法规,欧洲汽车行业需在2030年前将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1年水平降低55%,商用车降低50%,并在2035年实现100%减排(即全面电动化)。这一政策于2023年2月正式通过,规定从2035年起欧盟境内将禁止销售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车。

也就是说,现在对于欧洲车企来说,满打满算也就只有10年窗口期了,但不管是阶段性要求还是最终目标,这一政策于它们而言其实都是比较激进的。

先说一个众所周知的理由。过去十年,欧洲车企对于新能源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最起码无法与中国车企相比,在中国车企大喊技术“领先一个时代”时,前者还在苦苦追赶主流水平,技术代差摆在那里。即便千辛万苦造了一款电动车出来,价格也没有竞争力,在入门级和中端市场更是被中国车企全面压制,毕竟我们有产业链的规模优势,更别说充电基础设施这些差距了。

再者,对于欧盟来说,是向全球践行环保承诺,还是向经济问题低头,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在全球气候目标面前,终局无疑是指向全面电动化的,但在2023-2035年这个过渡期,要欧洲车企完全放弃内燃机技术,而在电动化领域又尚未进入投资回报周期,那真就是鸡飞蛋打,两头落空了。

既然这么难,那不要那么激进转型不就好了?其实站在欧盟的角度,也是进退两难。如果退让,不仅会动摇转型信心,在全球舞台失信,也可能在新能源领域被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甩得更远。如果坚持2035年禁售燃油车,则有可能加剧欧洲车企的转型阵痛,伴随而来的或许就是整个产业的崩盘。

欧洲车企持续游说之后的结果是延长禁售周期,还是给混动留下生存空间,或者其他排放核算体系,我们不得而知,但“中国速度”却是它们当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3

反对禁燃令,实则粉饰对市场竞争的恐慌?

在同一个舞台,2025慕尼黑车展的中国身影显得来势汹汹,“重仓慕尼黑”,在欧洲市场高调发布电动化产品和技术。这不禁让人将一些欧洲车企反对禁燃令,与中国车企的强势进攻关联起来,莫不是为自己电动化转型的落后找个体面的借口?

“中国速度”,确实太猛了。以比亚迪为例,2025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新车注册量达到13,503辆,同比大幅增长225%,市场份额提升至1.2%。早在今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的月度销量就已首次超越特斯拉。

目前,比亚迪在欧洲销售的车型已从两年前的6款增至13款,并且在欧洲的门店网络也在快速扩张,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如今超过400家,年底前将设立超过1000家门店。更让欧洲车企有“压迫感”的是,比亚迪正在加速欧洲本土化生产布局,欧洲总部落户、欧洲工厂投产,深入传统汽车强国腹地。

此外,上汽、吉利、小鹏等中国品牌也在加速抢占欧洲市场份额,更高的性价比、更快的迭代速度,是它们最大的两个杀手锏。

这种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与来自政策的压力,对转型阵痛中的欧洲车企形成左右夹击。但它们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抗打,对外还是很强势的,特别是在自己的主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慕尼黑车展上也有不少突破创新的电动车,相比以往的水准提升了不少。

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技术官马库斯·谢费尔在2025慕尼黑车展上的一番话,更是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他表示:“我们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跻身顶尖行列,因此我们无需惧怕中国。”

压力是真实的,信心也是真实的。在欧洲车企争取喘息时间之际,中国车企正迎来在全球舞台上加速突围的绝佳机会。

除了禁燃令存在多种声音,从更大的背景看,业内人士指出欧洲车市还正步入结构性萧条期,面临诸多未知数。在对手犹豫的时候,出手更要坚决,在这些曾经“高不可攀”的汽车工业强国,中国车企凭借电动化转型优势,正慢慢撕开一道道口子,站上更大的全球化舞台。未来十年,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或将迎来彻底重塑。

水滴汽车公众号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汽车资讯
水滴汽车
扫码下载水滴汽车APP

热门评论(0)

加载更多

热门车系资讯

更多 >

D7 DMH

12.58-14.58万元

雅阁

17.98-25.98万元

奥迪 e-tron

54.68-64.88万元

杰德

12.99-18.38万元

思域

11.99-16.99万元

  1. 北京水滴交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水滴汽车 京ICP备17030485号-2 京公网备 11010102003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