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吃领克,吉利吃极氪!吉利为何内部“大鱼吃小鱼”?
小民汽车观 | 07-17
11391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ZK)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而在此之前,领克也已经并入极氪。那么,“极氪吃领克,吉利吃极氪”这一"大鱼吃小鱼"的内部整合,吉利是为什么呢?
破解新能源转型的矛盾
当初成立极氪(包括之前合并入的领克)并独立运营,吉利很明显是在国际化收购后,针对性进行技术转化而设立的不同载体,同时也是为了应对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但在经过多年运营之后,实际上与吉利新能源品牌的几何(后面并入银河)、睿蓝存在研发重复。数据显示:2024年极氪研发投入占营收比达12%,远高于行业平均的6%。此番合并后可共享三电技术降低单台成本。
另外极氪直营店集中于一二线城市(截至2025年6月全国仅218家),而吉利拥有2850家经销商网络。合并后可通过"极氪技术+吉利渠道"模式加速高端技术下沉。
更重要的是,极氪美股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合并前收盘价23.2美元/ADS),私有化后纳入港股体系,可避免中概股监管风险,提升融资效率。
应对行业冲击,重构竞争格局
对吉利而言,这既是《台州宣言》"杜绝重复投入"战略的具体落地,更是应对新能源市场"淘汰赛"的关键举措——通过将极氪的豪华电动技术与吉利规模化制造能力结合,形成从10万级家用到50万级豪华市场的全矩阵产品线,构建类似大众集团"MEB平台+多品牌"的协同体系,更聚焦中国市场竞争。
按照吉利官宣所言:李书福表示这是为了"更美好未来"。比如从明面上看,合并后吉利集团将同时拥有:极氪的800V超充技术(充电5分钟续航300km)、吉利雷神混动系统(热效率44.26%)、甲醇汽车商业化经验。如此就形成了"动力形式全覆盖"能力,直接对标比亚迪e平台3.0与DM-i双线战略。
另外,在供应链方面,吉利也由此增加了话语权。通过整合极氪的宁德时代独家供应协议与吉利自建电池工厂,动力电池采购成本预计可降低8%-12%。而沃尔沃(吉利持股)的欧洲工厂资源也将助力极氪出海。而在智能化竞争方面,也拥有更多的体系能力,比如极氪Mobileye EyeQ5芯片方案将与吉利自研"龍鷹一号"芯片形成互补,避免高通8155芯片的单一供应商风险。
小民说:
吉利是国内自主车企运营做的较好的企业。不管是海外并购、多品牌战略、多元化覆盖等,都是围绕做大做强这一宗旨;吉利的市场化运作,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民营企业的典范。这家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一旦战略确定,就立即坚决执行。比如分拆和合并,是根据不同发展时段、针对不同市场情况而做的调整和应对,这种灵活性,值得借鉴!
另外,从汽车行业角度来看,吉利"大鱼吃小鱼"的内部整合,相当于无声宣布:目前车市的核心竞争力,"单兵作战"时代已经终结,整体协同更能适应市场。这和奇瑞之前成立国内事业群下辖四个事业部、东风奕派科技成立整合风神、奕派和纳米,其实异曲同工。
或许正如吉利控股桂生悦所言:这不仅是资本运作,更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生产关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