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量领跑至战略破局:一汽 - 大众重构合资品牌增长逻辑
高下立判 | 07-02
21778
7 月 1 日,一汽 - 大众公布的 6 月销售数据成为车市焦点 —— 全月整车销售 160,110 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 15.1%,其中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 1 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燃油车市场承压的背景下,这组数据既展现了合资巨头的韧性,也揭示了其多维度破局的成效。
三大品牌齐发力,燃油与新能源双线突围
大众品牌以 87,048 辆的单月交付量、12.5% 的同比增速领跑合资阵营,全新探岳 L 成为关键增长点。这款 3 月上市的车型通过智能辅助驾驶、智慧座舱等六大维度创新,打破了燃油车在智能化领域的固有短板。以 20 万元级 SUV 市场为例,探岳 L 凭借高通过性与超大空间的组合,不仅承接了传统家用车需求,更以 L2 级智驾功能吸引年轻家庭用户,6 月销量环比增长超 20%。
奥迪品牌则以 61,010 辆(含进口车)、15.7% 的同比增幅巩固豪华市场地位,其中 Q6L e-tron 与 A5L 系列成为双引擎。基于 PPE 平台打造的 Q6L e-tron 首次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 技术,在 35-50 万元纯电 SUV 市场中,以 “德系底盘 + 中国智驾” 的组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而 A5L 系列推出的全域智混版,通过 1.5T+P2 电机的混动方案,实现 “城市用电、长途无焦虑” 的多场景覆盖,订单中混动车型占比超 60%。
定位年轻市场的捷达品牌表现尤为亮眼,12,052 辆的销量同比激增 33.4%。年初上市的 VA7 以 6.59 万元起售的价格锚点,精准击中三四线城市家庭用户对 “高性价比 + 大空间” 的需求,其标配的 ESP 车身稳定系统与 CN95 级空调滤芯,在同价位车型中形成安全配置优势,成为县域市场增速最快的合资车型之一。
从商品矩阵到用户生态的体系升级
在产品端,一汽 - 大众正以 “油电混共进” 策略构建全域竞争壁垒。上海车展亮相的 ID. AURA 概念车作为大众品牌全球首款 CMP 平台车型,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智能化座舱与高效电驱系统,预示着 2026 年量产车型将直面 15-20 万元纯电市场竞争。而在混动领域,大众品牌已实现高尔夫、探岳等主力车型的 HEV 布局,其 1.5T Evo2 发动机 + 7DCT 的混动组合,综合油耗较传统燃油车降低 40%,同时保持德系操控质感。
服务端的变革则直指用户痛点。大众品牌 5 月底完成全体系组织调整,从 “销售管理” 转向 “客户运营”,最直观的变化是推出 “匠・心服务”15 项权益:全系车型原装备件终身质保、燃油 SUV 整车终身质保等政策,打破了合资品牌售后质保期限的行业惯例;20 公里免费取送车服务覆盖全国 180 个城市,据用户调研显示,该服务使保养便利性评分提升 35%。
奥迪品牌的 “卓・悦服务 Plus” 则聚焦豪华体验升级,在 4S 店设立 “电动管家” 专属岗位,为 Q6L e-tron 等新能源车主提供从充电规划到电池健康管理的全周期服务。数据显示,奥迪新能源车主的服务满意度达 92 分,较传统燃油车用户高出 12 个百分点。渠道层面,一汽 - 大众正加速 “百店千家” 计划落地,6 月新经销商授权签约后,大众品牌渠道总量年底将突破 1000 家,县级市场覆盖率提升至 75%,实现 “有大众车就有大众店” 的服务网络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一汽 - 大众连续 16 年蝉联 “中国杰出雇主” 称号,这一人力资源领域的荣誉背后,是其 “员工满意驱动客户满意” 的底层逻辑。通过内部培训体系升级,一线销售顾问的新能源产品知识考核通过率从 2024 年的 68% 提升至 2025 年的 91%,售后技师的电动化维修资质认证率达 85%,为服务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战略破局谋远,中德合作深化与本土化创新共振
3 月沃尔夫斯堡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标志着一汽 - 大众进入 “本土化主导” 的新阶段。根据协议,2026 年起大众与捷达品牌将新增 11 款中国专属车型,其中混动动力总成的开发由一汽 - 大众主导,这意味着德系技术将更深度结合中国市场需求。例如,正在研发的 MQB evo 平台混动车型,将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优化续航里程与充电效率,预计综合续航可达 1300 公里。
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落地更为激进:大众品牌新能源车型将引入全新 CMP 电动平台与 CEA 电子电气架构,前者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0 分钟可补能 300 公里;后者则采用域控制器架构,算力提升 4 倍,为 L3 级智驾量产奠定基础。到 2030 年,一汽 - 大众各品牌将推出超 20 款新车型,形成燃油、混动、纯电全技术路径覆盖,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将达 60%。
产业协同层面,4 月与中汽中心的战略合作聚焦新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一汽 - 大众参与 “珠穆朗玛” 计划,将在电池针刺试验、碰撞后漏电保护等领域推动行业标准升级;同时,其长春基地已实现 100% 绿电运营,单车生产碳排放较 2020 年下降 42%,计划 2028 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这种从技术研发到产业生态的全面布局,展现了合资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责任担当。
【高下立判】
当车市竞争从单一产品比拼进入体系力对决,一汽 - 大众 6 月 16 万辆的销量答卷,本质是其 “商品创新 + 服务升维 + 战略前瞻” 三维度协同的结果。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期,这家合资巨头既保持着燃油车市场的份额基本盘,又通过中德合作模式的创新,将本土化研发推向主导地位。从探岳 L 的智能破局到 Q6L e-tron 的智驾融合,从 “匠・心服务” 的权益落地到战略签约的技术储备,一汽 - 大众正在书写合资品牌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尽管行业变革仍在深化,但凭借体系化优势与清晰的战略路径,其在燃油与新能源赛道的双线突破,或将为合资阵营的转型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