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化为泡影,奥迪暂缓电动化?
车驰神往 | 06-20
21825
近日,奥迪全球CEO高德诺(Gernot Dölln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已推翻前任管理层所制定的计划,奥迪已经撤回原定于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目前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高德诺明确表示,此次调整并非其个人决策,而是对前任战略的修正。此前奥迪计划2026年后停止推出新款燃油车、2033年全面停产内燃机,如今这一时间表被彻底取消,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燃油车生命周期。
四环标志的光环下,奥迪的电动化蓝图早已裂痕遍布。2021年,奥迪曾以2033年全面电动化的豪言震惊业界,甚至计划2026年后不再推出新款燃油车。这一度被视为传统豪华阵营中最激进的宣言。然而四年未过,承诺已成泡影。2024年,奥迪全球销量暴跌11.8%,在BBA阵营中垫底,甚至被特斯拉首度超越。更讽刺的是,其纯电车型销量不增反降8%,全球仅售出16.4万辆,占比不足总销量的10%。当奔驰凭借8.1%的全球销售利润率稳步前行,奥迪的全球利润率却骤降至6.0%,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更暴跌54.6%。电动化非但未能成为增长引擎,反而将奥迪拖入销量与利润的双重深渊。
技术路线的混乱,成为奥迪电动化溃退的核心病灶。其电动化困局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的关闭中达到具象化的顶点。这座拥有70年历史、曾被标榜为“豪华车领域首个碳中和工厂”的基地,因主力电动车型Q8 e-tron的滞销而轰然倒塌。2023年,Q8 e-tron全球销量仅4.9万辆,2024年进一步暴跌27%,远低于工厂12万辆的年产能。这不仅是产能的浪费,更是战略误判的里程“悲”。
更深层的溃烂源于大众集团内部的“软件泥潭”。子公司CARIAD研发迟滞,直接导致奥迪PPE平台车型Q6 e-tron多次跳票,而寄予厚望的SSP纯电平台更延迟至2029年方能落地。技术空窗期内,奥迪被迫依赖“油改电”过渡产品,其成果是Q4 e-tron这类尴尬之作,2024年在华销量仅15781辆,甚至不及中国新势力品牌单月成绩。当中国车企以800V高压平台、城域智驾快速迭代时,奥迪的电动技术竟在基础架构上栽倒。
中国市场的困境,将奥迪的全球性溃败暴露得最为赤裸。作为奥迪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占全球销量三分之一),中国本应是其电动化的试验田。然而2024年,奥迪在华销量下滑10.9%,国产电动车全线溃败:Q4 e-tron、Q5 e-tron、e-tron三款车型1-4月总销量仅6712辆,不及新势力智界单款车型的月度销量。为挽回败局,奥迪祭出“双轨战略”:一面在全球收缩电动路线,一面在中国市场堆砌“特供技术”——与华为合作智驾系统、推出轴距加长105mm的Q6L e-tron,甚至与上汽打造专属于中国的电动子品牌“AUDI”。
这种差异化救赎看似灵活,实则折射出战略内核的迷失:当技术自信崩塌,便只能以地域性妥协缝补全球性溃烂。更危险的是,中国消费者对“特供车”的质疑从未消失,而本土新势力品牌在智能化领域的碾压性优势,已让奥迪的“科技”标签褪色为怀旧符号。
主编点评
当中国特供车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四环标志的科技荣光已碎落一地。这场撤退或许能暂缓财务失血,但却让奥迪付出了更高昂的代价:一个以“突破科技”为信仰的品牌,最终在时代转折点亲手掐灭了自己的技术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