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详情

水滴调查丨喜大普奔?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涨价潮”

水滴 赵思蒙 | 2022-04-11

46620

“先生您好,最近您有没有购车意向?”

“目前还没有,我不着急买车。”

“那您可得抓紧了,我们的车辆马上要涨价了,有时间您可以过来试驾一下!”

“好吧,我再考虑考虑吧......”          

这是前一段时间,我进行过最多与汽车相关的通话内容,后来这波“涨价潮”的确如约而至了。其实细想,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事物涨价与降价案例,但是这些变动幅度的大小与变动的理由并不相同。

将时间拨回20多年前,北京城区的房价大概在几千元一平米,几十万元就能够买到一处不错的商品房,反观与“住”对应的“行”,最基础的桑塔纳2000型也要二十万元左右,两者价格实际差距并不大。现在的状态却大相径庭,北京市中心房价一平米高达十万元以上,很多为此拼搏的人都望尘莫及,而二十万已经能够摸到豪华品牌的入门车型,完全碾压了当初的“方盒子”们。

两个时期的对比存在极大的落差感。当然,这其中有着通货膨胀、技术进步、购买力变化与政策推动等多方面因素,但至少可以看到,汽车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价格是一直下降的。本轮汽车市场全面涨价,无疑是二十年不常有的大变化。

不确定性激增,汽车市场迎来“涨价潮”

事实上,本轮“涨价潮”早在去年就已经出现苗头。去年年底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就面临原材料涨价、动力电池供应紧张等压力;如今疫情原因导致的物流运输成本上升,以及国际局势导致供应链预期不稳,都是车企宣布涨价的直接原因。

具体来看,3月是车企涨价最集中的月份,广汽埃安、特斯拉、比亚迪、奇瑞新能源以及小鹏汽车等新能源车型先后发布涨价公告,这轮涨价覆盖面极广,不仅有造车新势力和自主品牌,也包含了合资、进口品牌。

不少车企从宣布到生效仅用不到24小时时间,五菱汽车更是不给消费者考虑时间,3月23日晚间发布涨价公告,3月24日零时便正式生效。这波“涨价潮”之迅速,几乎没有留给市场予以缓冲时间;岚图汽车与上汽荣威的一个月涨价“倒计时”,反倒给了消费者些许思考和安慰。

进入到4月份,“涨价潮”也没有熄灭的迹象。极狐汽车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国补退坡等因素影响,决定2022年5月1日起对有车型进行价格调整,具体调整方案将在2022年4月30日前公布。

微信公众号发布类似消息的还有奇瑞汽车,由于奇瑞新能源部分在售车型成本提高,遂将部分车型价格上调2900元-5000元,此次价格调整将于4月7日零时起生效。此外,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很多车企的涨价策略还在观望与酝酿之中,未来汽车市场中不乏有更多涨价现象出现。

终端市场销量不降反增,涨价催生一波“抢订潮”

其实从大多数车企的表现来看,尽管“涨价潮”迭起,但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迎来了不明觉厉的“小高峰”。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多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后,在终端市场又催生了一波“订购潮”。

以比亚迪为例,今年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达28.75万辆,同比增长416.96%;累计销量达28.63万辆,同比增长422.97%,在涨价潮愈演愈烈下,不乏消费者的“焦虑下单”。而造车新势力也在2022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小鹏、理想均保持高增长,蔚来增幅相对较低。此外,哪吒、零跑等二线新势力车企月销量均突破万台。

具体来看,小鹏、理想、蔚来3月份交付量分别为15,414辆、11,034辆、9,985辆,同比增幅分别为202%、125.2%、37.6%;哪吒、零跑3月交付量为12,026辆、10,059辆,分别跃升至新势力排行榜第二和第四。造车新势力的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二线新势力们在新的一年中已经崭露头脚。

其实,除了新能源汽车市场,这波“涨价潮”也已经辐射到燃油车市场中。最近奔驰品牌就在国内宣布了一次较大范围的价格调整公告,其进口车型以及部分国产车型最大涨幅超过12万元;宝马和奥迪虽然没有在国内涨价,但是分别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市场进行了涨价;这些消息都在笔者进行终端市场调查时得到了印证。

此外,笔者与多家车企经销商交流后得知,虽然它们没有直接的发布公告进行官方涨价,但多多少少都在终端市场收紧了优惠政策,比如日系品牌热门车型普遍从之前优惠三万变为了没有优惠、南北大众的整体优惠均下滑到二万元上下。销售人员给出的优惠收紧原因也非常一致,围绕在原材料价格和物流费用上涨、疫情导致工厂产能紧俏几方面。

车辆价格上涨,是喜讯还是“戏谑”?

其实中国汽车发展阶段,杂七杂八的车辆涨价案例也不在少数,其中最近、影响最大的一场“涨价潮”要追溯到2018年7月。由于贸易战问题,中国对美国生产的进口车关税加收25%,关税达40%,导致车市中的“美产车”颇受影响。

当时关税政策发布后,各品牌对价格是否上调都是慎之又慎,除福特、林肯明确表示不会涨价外,凯迪拉克、雪佛兰、克莱斯勒、英菲尼迪、JEEP等美系品牌处于观望估算状态。而奔驰、宝马均上调了自己车辆的价格,特斯拉更是将某款车型从原本77.56万元官方指导价上调至93.94万元,上涨幅度达到15.16万元,令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乍舌。

虽然这次涨价事件后续的热度逐渐平息,但对于很多进口车当时在中国市场的打击还是相当大的。如今“风水轮流转”,2022年这个时间节点中国汽车市场再次“理直气壮”的涨价,这一现象究竟是喜讯、还是危机的信号?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双面性的,车辆涨价亦是如此。

首先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有些认为无所谓,能够顺应时势接受车企的涨价行为;有些则比较抵触,认为涨价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直言不会考虑购买涨价的车型。但至少可以看出,车辆全面性涨价影响是偏短期且有限的,购车需求不会因为涨价而消失,新能源车消费趋势不可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涨价潮”来临使我们能够提前预见未来汽车市场的变化,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首先不好的音讯是,多家车企决定上调车辆价格,说明原材料价格与供应链稳定性确实存在问题,之后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到车企产能进而延长车辆交付时间,造成消费者“无车可提”,此外问题何时能够缓解也需亟待考虑。

其次,从好的方面分析,这次“涨价潮”也能称为市场的一次自我调整。从新能源品牌发布的财报中可知,很多车企在发展新能源的道路上是不赚钱、甚至亏损的,更有一些品牌为了照顾整体产能和及时止损,停止了部分新能源产品线的订单。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要面临利润低的劣势,另一方面还要想着如何打破配置战、价格战的军备竞赛怪圈,车辆涨价其实是现阶段对于新能源市场未来发展是一种纠正与指引。

最后,相关人士曾预测后续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而“涨价潮”对这一现象起到了抑制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52.47%,其中36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不到20%。

尽管产能总体过剩,但我国还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且在建产能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市场拉动了整体销量上扬,但“头部效应”明显,整体扩张的产能规划远超了实际需求。而车辆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从而带动车企缩紧产能,缓解产能过剩的现象出现。

综合分析,此次新能源车企集体涨价是无法避免的事件,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对新能源补贴减少的影响下,车企要面临一笔较大的开销,这笔开销是造车环节压缩成本所无法弥补的,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只能提升终端售价;当然,“涨价潮”也并非是反作用,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平衡和调控,“涨价潮”居功至伟。

此外,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也不用太过担心,由于新能源汽车原材料涨价属于周期性行为,目前车价普遍上调也是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体现。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部已经做了一些调整,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内产能的释放,未来这波“涨价潮”会逐渐趋于稳定。

水滴汽车公众号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汽车资讯
水滴汽车
扫码下载水滴汽车APP

热门评论(18)

加载更多
热门品牌资讯
更多 >

热门车系资讯

更多 >

D7 DMH

12.58-14.58万元

雅阁

17.98-25.98万元

奥迪 e-tron

54.68-64.88万元

杰德

12.99-18.38万元

思域

11.99-16.99万元

  1. 北京水滴交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水滴汽车 京ICP备17030485号-2 京公网备 11010102003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