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与比亚迪的王者之战:谁将成为2025年第一车企集团?
驾仕派 | 10-21
22489

注:本文大部分内容来源于驾仕说第56期播客《比亚迪和上汽谁会是年度销冠?吉利奇瑞贴身肉搏|复盘9月车市》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收听。
9月份,上汽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月度成绩单:9月销量达44万辆,同比增长40.4%,环比增长21%,排名重回行业榜首。至此,上汽在2025年已经实现月度销量同比“九连涨”。

相比之下,比亚迪9月销售新能源汽车396270辆,相比去年同期的419426辆,同比下滑5.5%。这是比亚迪自2024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单月销量同比下滑,也是其自2024年3月以来,首次失去中国车企月度销量冠军的位置。

从全年节奏看,2025年1-9月,上汽集团累计批售量达319.3万辆,同比增长20.5%;比亚迪1-9月累计销量326万辆,同比上涨18.64%。从1-9月累计销量来看,比亚迪还是领先于上汽约7万辆。
一边是持续冲高、重回榜首的上汽,一边是首次同比下滑、面临节奏调整的比亚迪,眼下双方的销量格局已出现明显变化。那么,在2025年剩余的三个月里,这种态势是否会持续?两大车企又将如何调整策略应对市场竞争?谁会最终成为2025年度销量第一?
01
上汽集团:“不破不立”战略见效
为什么上汽集团在2025年能够展现出如此积极进取的态势?这一切要从2024年整个上汽集团的市场表现说起。
根据上汽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汽集团2024年整车销量为401.3万辆,同比下滑20.1%。比亚迪当时年度销售量为427.2万辆,首次超过了上汽集团,打破了上汽集团连续18年蝉联国内销量冠军的纪录。
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上汽集团还通过其官方账号公布了另一组销售海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上汽集团终端交付量463.9万辆。如果按照这个数据,上汽集团依旧保持领先。不过,这其中包含2023年批发给经销商但未及时交付的库存车。此番情境下,上汽集团并没有对外宣称自己是2024年销量第一。

因此,对于昔日冠军上汽集团而言,2025年是其直面危机的转折年。面对比亚迪的强势赶超,以及自身销量下滑与目标未达的困境,上汽被激发出了强烈的求生欲。这份危机感,推动了上汽集团启动全面的内部改革与外部合作,这为其在2025年的“破局回升”埋下伏笔。
而将目光转回2025年来看,其战略调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25年1-9月,上汽集团累计批售量达319.3万辆,终端零售量达337.8万辆——而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上汽“合资+自主”的协同发力。

合资板块中,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成为其主要增长引擎。上汽通用9月表现尤为突出,销量达4.95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24.38%;上汽大众燃油车基本盘表现也很稳健,9月销量9.41万辆,环比增长1.4%。
针对去年批发量和终端交付量不对等的尴尬情况,2025年,上汽通用别克和上汽大众彻底转向了新时代的玩法:全面推行“一口价”策略。

这样一来,终端价格透明的情况下,整个上汽集团合资板块销量逐渐回暖,更使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得以缓解,资金周转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这一策略直接反映到部分车型的销量上:别克昂科威Plus从今年5月到9月连续销量过万,GL8家族更是MPV市场的绝对王者,途岳从3月到9月连续销量过万,途观L 1-9月销量更是超14万辆。

另一方面,自主板块的崛起也是上汽集团增长最为显著的特征。
2025年9月,上汽自主品牌销量达29.4万辆,同比增幅达 50.4%,在集团总销量中的占比提升至67%。
细分来看,全新 MG4上市首月销量就达到11790辆;智己LS6当月销量11107辆;上汽通用五菱9月销量15.8万辆,同比提升43.9%。

可以看出,从2024年销量滑落到2025年强势回升,上汽集团展现了强大的内部自我纠偏与资源整合能力。
而面对市场挑战,其核心管理团队也展现出一定的战略执行能力。例如,上汽集团总裁贾建旭深度参与旗下品牌重要产品的决策过程,亲自抓名爵MG4、尚界H5、荣威M7与智己LS9等新车的开发。此外,尚界H5也会在十月加速交付,这也能够进一步助推上汽集团在后续的销量增长。

可见,正是这种依托集团深厚储备、并能快速灵活调配资源的体系化能力,成为上汽在今年扭转颓势、实现月度“九连涨”的关键。
02
比亚迪:群狼环伺,蓄力突围
比亚迪当前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可谓是“群狼环伺”。作为国内车企销量第一,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眼下可以看到,多数竞争对手都在“摸着比亚迪过河”,以其成功路径为参照,展开密集的市场布局。
其中,吉利是最不容忽视的对手之一。其在产品定位、定价策略与技术路线上都极具针对性,紧盯比亚迪的热门车型与目标客户,以“定位相似用户、配置略高一点、价格略低一点”的打法,结合自身也很成熟的渠道能力,步步紧逼。
吉利旗下银河品牌的6款车型,星愿、银河E5、银河L6、银河A7、星舰7、星耀8,分别对标比亚迪的海鸥、元PLUS、秦PLUS、秦L、宋Pro、汉。
吉利银河M9的正式推出,也标志着吉利与比亚迪的正面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从产品定位来看,银河M9在配置与价格上都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其17万元左右的起售价,也是瞄准比亚迪唐DM-i的价格区间,显示出明确的竞争意图。

随着银河M9的加入,吉利其实也已完成对比亚迪六大主力车型——海鸥、秦、元、宋、汉、唐的全面对标布局。这一对标体系呈现出清晰的竞争逻辑:在关键产品力上力求实现全面超越,同时在价格层面打出比对手更具吸引力的定价。

而且不止是吉利,包括长城、奇瑞、长安等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国主流车企,都对比亚迪的位置虎视眈眈。如长安启源06对标秦L,星途ET5、长城枭龙MAX对标宋PLUS DM-i等。

这种“后发制人”的优势,使得比亚迪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在十月份比亚迪的官方通稿中,比亚迪首次将上汽集团与自己并称为“第一梯队”。并指出,“2025年1-9月,比亚迪以326万辆的累计销量稳居行业榜首,顺利完成其全年460万辆最新销量目标的 71%;上汽集团同期累计销量达319万辆,全年目标完成率同样为71%。”

这一表述在驾仕派看来,有些颇具深意。
我们认为,比亚迪在稳坐头把交椅的同时,很清楚身后各大车企对这一位置的觊觎从未停歇,此次主动将上汽集团拉至同一阵营,意在分散针对自身过于凶猛的市场火力。
这也是近年来比亚迪少有的主动强调自己并非“一家独大”——这一战略姿态的调整,显然映照出比亚迪所处竞争环境的严峻性。
然而,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为市场格局增加了不确定性。根据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自2026年起,插电混动(含增程式)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需“不低于100公里”,方可享受购置税减免。

而目前,在纯电续航低于100公里的插混车型中,比亚迪的车型数量位居前列,包括宋Pro、海豹06、第二代秦PLUS、海豹05等多款主力车型。若不能在年底前完成库存出清,明年政策切换后,这部分车型无法进入《减免税名单》,购车成本上涨,肯定会面临更大压力。

从9月份的销量表现来看,比亚迪显然是主动收缩部分车型的投放节奏,将多款新车集中于十月起开始冲量——如最新一代秦PLUS就以6.98万元起步价强势入市,意图明确。

因此,我们大胆猜测:
在应对政策调整的契机之下,后续几个月,比亚迪或会因为针对这批赶上“购置税减免末班车”的库存出清,而带来一波销量上的强势增长。
03
驾仕结语
在2025年前三个季度中,上汽展现出的是传统巨头强大的体系韧性与转型决心。其雄厚的集团优势和技术积淀、多品牌协同作战能力和快速的市场应变机制,依然是其坚固的护城河。
而比亚迪面临竞争对手的强势围剿,更需要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优化成本控制。短期内的销量波动,或许是其主动调整节奏、为后续发力蓄能的战略选择。
除了比亚迪针对WLTC续航不到100公里的车型会采取出清举措而带来第四季度的销量冲刺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更大胆的猜测:
比亚迪或许对于2025年第一车企集团的头衔,并没有那么看重。一方面,上汽集团先天优势和2025年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另一方面,刻意往聚光灯之外让一让,有助于分散友商们的火力,沉下心来梳理下一步进攻的节奏,以退为进——有时候才是更高明的战术。
驾仕派认为,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比亚迪2025年在国内几乎是被竞品围攻、甚至被友商口诛笔伐当面开大的各种不利形势下,2025 年1-9月,比亚迪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量累计约70.16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假如能够达成全年100万辆销量的话,我们认为这个重要意义和含金量,并不比“集团销量NO.1”低。

毕竟在中国,能做到海外年销量破百万的也没几家车企,海外销量一方面是产品力的证明,另一方面对利润率的贡献很大。几乎所有中国车企都懂得出海的价值,但依然没几个品牌能做到这个规模。这说明“出海”对于体系力的考验其实更大。
另外,抛开今天我们所探讨的“集团销量”,单论品牌销量、新能源车销量等维度的话,比亚迪依然是没有争议的“遥遥领先”。真正的强者不见得事事都要争先,而是注重核心体系实力的建设——纵观汽车在全球的发展历史,哪个品牌不曾有起起伏伏?
重要的是,不在这种残酷至极的竞争中丧失自己的初心和核心竞争力。
毫无疑问的是,上汽集团和比亚迪,在自己的赛道上都为后来者做出了表率。尤其是假如没有比亚迪这条“鲶鱼”的话,中国品牌的硝烟可能就不会这么浓,也许总体发展和市占率不会攀升得这么快。
希望每个厂商都能沉下心来越做越好。也希望大家都能抛开这些你争我抢的数字,多回过头来看,自己为整个行业究竟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