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100公里成底线,增程车的“大电池时代”正式开启?
轰Party | 10-16
19573
这几天,行业里对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新政的讨论颇多,政策中,一条对减免税资格的核心要求格外引人注目,政策规定: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续驶里程应满足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不低于100公里。
对于大多数正在考虑换车的人来说,新能源汽车早已不是“尝鲜选项”,只是不少人仍在纠结对于是选“纯电还是燃油”,于是增程式车因其“可油可电”的特性,成了很多人的折中优选。然而,增程汽车的电池容量普遍会偏小,原因有两点:一是电池容量越大,整车质量就会越大,电耗就会越高,出于成本考虑,车企一般不会使用大容量电池;二是底盘空间问题,增程车的油箱和发动机会占用相当一部分底盘空间,因此电池也不会做得太大。
回溯2020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对增程式车型的纯电续航要求仅为50公里,那时新能源汽车尚处于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的阶段,一些车企以“增程”为切入点,快速推出增程车型抢占市场。而正因如此,市场上逐渐出现了把增程技术当成“过渡噱头”的现象。
那么,此次新政的落地就让人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100公里的续航门槛,会不会催生“大电池”成为增程车的标配?大电池确实能延长续航,但车价会不会跟着涨?车身在变重后,安全和操控会不会受影响?对普通家庭来说,“长续航”和“性价比”还能不能兼顾?
01政策导向
剖析这次新能源车购置税的新规,不难发现,政策的整体方向是在引导行业转向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早期的新能源政策是“广撒网”,鼓励更多车企和消费者参与进来,那这次的新规,就是“精筛选”,用技术门槛帮消费者把关。
除了100公里等效全电里程的核心要求,新政还针对不同重量的车型细化了能耗标准:整备质量2510kg以下的车型,电能消耗量不能超过对应限值的140%;2510kg及以上的车型,限值放宽到145%。
这种“分类指导”的思路考虑到了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既不会让大型SUV、MPV因为体重被“一刀切”限制,又能引导车企在提升续航里程的同时,注重用电效率的提升,在“续航”和“能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政延续了对“非汽柴油插电混动车型”的燃料消耗量豁免。这意味着,用甲醇、乙醇等清洁能源的增程车依然能享受政策支持,给了车企更多技术探索的空间。
说到底,政策的调整从来不是“限制”,而是“引导”。从50公里到100公里的续航提升,从NEDC到WLTC工况的标准切换,本质上是“政策在追着需求跑”。当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期待从“能开”变成“开好”,政策自然要从“鼓励普及”转向“品质保障”。
02增程车的未来
有人可能会问了:“政策门槛提高了,增程车是不是要被淘汰了?”但在我们看来,答案恰恰相反。
数据显示,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以116.7万辆的销量和78.7%的同比增长率,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黑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分析,2025年插混(含增程)车型预计销量将超过800万辆,占新能源市场近50%的份额。这一比例远超行业早期预期,说明增程车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
增程技术完美解决了当前纯电动车的两大痛点——续航焦虑和充电不便。它既保留了电动驱动带来的平顺性和低使用成本,又通过内燃机发电解决了长途出行问题,这种“双保险”设计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对于有长途出行需求的用户来说,增程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早期只有理想、岚图等品牌主打增程,现在几乎所有车企都开始相继推出增程版本,这说明增程技术正在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渗透,技术门槛正在降低,供应链日益成熟,已经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在技术层面,增程车的竞争早已从“续航长度”转向了“效率高低”。现在车企比拼的核心是增程器的热效率,简单来说就是,烧同样多的油,能发更多的电。问界M8的1.5T四缸增程器采用深度米勒循环技术,热效率达到了44.8%;奇瑞第五代增程专用发动机应用于智界R7增程版等车型,热效率可达到44.5%;深蓝S09的新蓝鲸HE1.5T超高压直喷增程器热效率为44.28%。热效率越高,就说明长途用油时的油耗越低。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说过:“增程车正处于高速增长后的调整期。”这个“调整”,其实就是市场和技术的双向筛选。那些靠低成本、短续航“凑数”的车型,会逐渐被淘汰;而真正消除续航焦虑、抓住日常经济需求的车型,会逐渐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
03大电池趋势
在新政推动下,“大电池”自然也成了增程车市场的关键词。从市场现状来看,现在已经近半数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突破了200公里,2025年主流增程车型纯电续航普遍突破了300公里,部分高端车型如尊界S800增程版已经达到了400公里。明年,零跑、小米等品牌还计划推出搭载80度电池的增程车,就连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打算重启曾被冷落的8系高镍电池,专门供应混动车型。
大电池的流行,本质上是用户需求在推着产业走。有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买增程车的用户里,有超过91%的增程车主日常会优先使用纯电模式,发动机仅在长途或低电量时介入。原因很简单,家附近就能充电,一度电不到1元,百公里电费也就10块钱左右,而加一箱油要几百块,对比之下,用电的经济优势太明显。所以对用户来说,续航越长,意味着不用频繁充电,也不用轻易启动燃油模式,用车体验越接近纯电车。
当然,大电池也不是越大越好,背后还需要考虑成本、重量及安全的权衡问题。首先是成本,电池容量每增加一度,车价就可能上涨几百甚至上千元。以问界M8增程6座版为例,53.4kW/h的Max+版比37kW/h的Max版指导价要贵3万元,多出的3万元,就有可能会让不少原本心动的消费者开始犹豫。
其次是重量问题。如果继续用现在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要实现200公里以上的纯电续航,就需要堆叠更多电芯,有些车型的整备质量甚至会突破3吨。车如果太重,不仅开起来没那么灵活,还会影响刹车距离,增加安全隐患。
对行业而言,新政策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会。从长远来看,增程式汽车或许不会成为新能源产业的“终极方案”,但在当前阶段,它是连接“纯电未来”和“用户需求”的重要“桥梁”。而新政的意义,正是在于让这座“桥梁”更加坚固、更加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