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详情

奇瑞新能源破局:28年深耕技术,托举营收、净利、销量三增

新车新技术 | 10-14

15878

刚在9月底以港股年内最大车企IPO身份登陆港交所的奇瑞,再次甩出一手“王炸”。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奇瑞发布了最新的销量数据。数据显示,9月份,销售汽车280,469辆,同比增长14.7%,前三季度累计销售2,007,768辆,同比增长14.5%,以历史最快速度突破年内200万辆大关。

其中最亮眼的无疑是新能源板块的全面爆发,以及海外市场的持续领跑。

数据显示,今年9月,奇瑞销售新能源汽车91,590辆,同比增长55.4%;前三季度累计销售销售新能源汽车587,545辆,同比增长77.1%,增速位居行业前列,规模稳居“行业前五”。

海外市场方面,奇瑞9月出口汽车137,624辆,同比增长26.2%,连续五个月出口突破10万辆;前三季度累计出口936,428辆,同比增长12.9%,平均每25秒出口一辆“奇瑞造”,不仅继续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出口市场也持续“向上”。

奇瑞这哪是“转型”,分明是“换道超车”。不过,奇瑞能迎来如此高光时刻,也离不开前瞻性布局的“厚积爆发”。

奇瑞早已对新能源进行前瞻性布局。奇瑞1999年成立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入选国家863计划,2003年第一辆新能源汽车走下流水线,2008年推出首款混动车型,2009年依靠新能源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别人扎堆做纯电小车时咬牙投钱研发3挡DHT变速箱,直到现在靠鲲鹏天擎发动机、猎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撑起半壁江山。这份定力太少见,展现出深厚的技术能力,为新能源业务的技术研发应用与产品开发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其说奇瑞步入了“收获期”,不如说是奇瑞“之前埋下的技术种子,终于到了结果的时候”。从“技术积累”到“市场爆发”,奇瑞用深耕换来的转型成果,彻底改写了自身的增长逻辑:新能源已成为奇瑞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奇瑞的转型也借此驶入快车道。

新能源开启奇瑞第二增长曲线

奇瑞新能源的爆发,其实早有端倪。

根据奇瑞汽车(9973.HK)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奇瑞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682.23亿元,同比增长24.2%;净利润达人民币46.5亿元,同比增长71.5%。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达人民币186.65亿元,占总收入比例提升至27.3%,而2024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8.4%,也就是说,在短短不到1年时间,奇瑞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收入就增长了19个百分点。

而在2025中期财报中,奇瑞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销售收入达到361.9亿元,占总收入比例进一步提升至28.1%。

其中,来自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增程式电动汽车收入为225.96亿元,上年同期84.8亿元,同比激增166.5%,同时占乘用车营收比例提升至17.6%;来自纯电动汽车收入为135.98亿元,上年同期64.7亿元,同比激增110.17%,占乘用车营收比例则提升至10.5%。

如果从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来看,今年上半年,奇瑞累计销售新车126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为35.9万辆,占比28.49%;而到今年9月份,奇瑞新能源车在集团汽车总销量中的比重已达32.66%。

燃油、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和销量占比的结构性变化,清晰地反映出新能源业务已成为奇瑞增长的重要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的爆发并非偶然。奇瑞在国内外市场同步发力,实现了“两条腿走路”。

在国内市场,奇瑞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267%,增速位居中国前十大乘用车之首;在海外市场,奇瑞凭借先发优势和本地化布局,连续22年保持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尤其是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等地区,奇瑞的销量均位列中国品牌前列。

这种内外并举的战略布局,使得奇瑞在全球乘用车市场下行的大环境中实现了逆势增长,成为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品牌中唯一一家在中国市场销量、海外市场销量、新能源汽车销量及燃油车销量同比增幅均超过25%的企业。

而在产品层面,奇瑞旗下风云、山海等新能源序列的多款车型已成为细分市场的爆款。

以风云序列为例,其插电混动车型自上市以来实现强劲增长,就拿风云A9L来说,这款搭载鲲鹏天擎混动系统的旗舰轿车,上市24小时收获50,287辆大定订单,首月交付量达到10,243辆,第二个月交付继续突破1万辆,创下中国品牌高端轿车市场的新纪录。‌‌

这些车型的成功,不仅带动了销量的提升,也推动了品牌溢价能力的增强。

据招股书显示,奇瑞新能源车的平均售价和毛利率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实现了产品结构优化与品牌向上的双重晋升。特别是在15-25万元价格区间的中高端市场,奇瑞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卓越的产品力,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制约自主品牌发展的价格天花板。

深耕新能源迎“厚积爆发”

“技术是根,产品是叶,只有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2019年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奇瑞汽车掌门人尹同跃的这段话,深刻诠释了奇瑞新能源“厚积薄发”的根本原因。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奇瑞汽车拥有超过14400名专业研发人员,占非生产员工数量逾50%;同时,奇瑞汽车2022年、2023年、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41.28亿元、68.49亿元、105.44亿元,对应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65.9%和53.9%,2025年第一季度的研发投入则为27.61亿元。

显然,奇瑞能够在新能源赛道实现快速追赶,离不开其在核心技术上的持续投入与突破。

而如今,奇瑞在动力总成、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已建立起系统的技术栈,形成了“鲲鹏动力+火星架构+灵犀智舱+猎鹰辅助驾驶”的全栈式技术矩阵,这在传统车企的转型中显得尤为难得。

在混合动力领域,奇瑞自主研发的“鲲鹏动力”系统表现突出。该系统涵盖发动机、变速箱、电驱动及电池安全四大核心技术,其中八款燃油发动机及混合动力发动机被《汽车与运动》杂志评为“中国心”十佳。

值得一提的是,鲲鹏动力系统在能效、续航和加速性能方面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旗下插电混动车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在混动专用变速箱(DHT)技术上,奇瑞已经实现了2速、3速等多档位方案的量产应用,这在提升燃油经济性和驾驶平顺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奇瑞鲲鹏天擎48%热效率发动机成功点火,迈出从实验室迈向量产的关键一步,重新定义了混动技术的“强心脏”。

根据规划,鲲鹏天擎混动发动机将主要用于奇瑞汽车HEV(油电混合动力汽车)、PHEV(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REEV(增程式电动车)平台产品序列,进一步打开奇瑞在混动市场的增长空间,为混动汽车整体技术升级树立全新标杆。

而在智能化方面,奇瑞早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汽车智能化研发应用。奇瑞的猎鹰辅助驾驶系统已实现中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多场景覆盖。

配备该系统的车型在中国及欧盟的主动安全评测中均获五星评级,能够适应不同路况与复杂场景。猎鹰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实现了高速公路自动导航驾驶(HNOA)和城市自动导航驾驶(CNOA)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

此外,“灵犀智舱”系统通过自研操作系统与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座舱体验的个性化与持续升级,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黏性。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只需进行极少的重新配置即可适用于各种车型,这种平台化思路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提高了开发效率。

这些技术成果的落地,直接催生了多款爆款车型。

例如,iCAR 03作为一款面向Z世代的纯电SUV,在2024年位居中国A级纯电SUV销量排名第五;而星途品牌旗下的星纪元ET,则凭借增程动力系统获得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Premium Drive高品质增程”技术验证;在高端市场,智界品牌的首款车型S7和R7也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其中R7在2025年1月位居中国市场纯电中大型SUV销量榜首。近期,智界新款上市44天,大定突破38000辆,继续展现出爆款产品体质。

这些爆款产品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奇瑞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更彰显了其技术创新的商业化能力。

作为一家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老牌车企,奇瑞在传统动力总成领域积累深厚,这为其在混动技术路线上实现快速突破奠定了基础。同时,奇瑞通过建立火星架构等模块化平台,实现了研发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大幅缩短了新车型的开发周期。

这种“传统优势+创新突破”的双轨并行策略,叠加奇瑞在技术研发领域“二十八年如一日”的深耕,才有了奇瑞新能源的“厚积爆发”,更成为奇瑞加速实现电动化转型的密钥。

奇瑞的 “远谋”,不止于当下

然而,奇瑞的“远谋”,显然不止于此。

如果翻看过去几年的财务状况,便能发现,奇瑞“不缺钱”,上市与否对于已经驶入快车道的奇瑞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那为何奇瑞会在这个时间点选择上市呢?

因为奇瑞的“远谋”,在于立足当下,谋局未来。

如果详细看过奇瑞的上市招股书,就会发现为了加快电动化转型,奇瑞直接把这次港股上市募资的91.45亿港元中的60%投给了研发——35%用于多车型研发,25%投入下一代先进技术。

这比例在今年通过资本市场募资的车企里算相当激进的。要知道有的品牌募资后,先想着补流动资金,或者给股东分红,甚至还有的把钱拿去买理财;而奇瑞却敢把钱砸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研发里,这背后是真有“长期主义”的底气,也说明它清楚“新能源竞争的核心是技术”。

而奇瑞这种“死磕技术”的劲头,在现在追求“快迭代、快变现”的行业里,真的是太少见了。

具体来看的话,奇瑞今年预计推出60多款新车型及新版本,其中75%是新能源车型。这些新车不是“换壳拉皮”,而是针对性填补市场空白。

比如即将上市的捷途纵横G700,主要面向的是高端混动越野SUV市场,配备2.0T纵置混动专用发动机,采用非承载式车身+三把锁的硬核越野利器……

这种“全价位、全品类”的新车攻势,其实是在“抢赛道”。现在新能源市场还没完全定型,比如10-15万小型纯电SUV、25-30万中大型插混MPV这些细分市场,还没有绝对的霸主,谁先把产品铺到位,谁就能先建立用户认知。

奇瑞的思路很明确:用多车型覆盖不同用户群体,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相比某些只靠一款爆款车“吃老本”的品牌,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而25%的下一代技术研发资金,对应的则是奇瑞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布局。

从近两年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面爆发可以看到,奇瑞在电动化、智能化相关的核心技术领域,拥有研发力度大和前瞻度领先的特点。

而将用于探索和攻克决定行业未来走向的前沿技术的“25%的下一代技术研发资金”,旨在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壁垒。

虽然这些技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奇瑞的提前重注,旨在抢占技术制高点,为未来几年乃至更长远的产品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或许,等别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奇瑞可能已经跑在前面了,成功构筑起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和技术壁垒。

并且,奇瑞没打算“自己单打独斗”,它启动了全球首个混动技术开源计划,开放了300多项核心专利,和清华、同济、中科大这些高校共建技术共研中心,甚至还吸引了博世、大陆集团这些国际Tier1供应商合作。

这种“开源共建”的模式,既降低了自己的研发成本,又能快速整合行业资源,相当于“拉着一群人一起搞技术”,比闭门造车快多了。

工信部前不久说“新能源汽车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奇瑞显然提前踩准了节奏。

未来车市的竞争会更激烈,电动化渗透率会进一步提升,智能化会成为核心竞争力。那些靠“低价冲量”“噱头营销”的品牌,会越来越难;而像奇瑞这样“把技术当底气、把用户当核心”的企业,会跑得更稳、更远。

相信再过3-5年,当奇瑞的下一代技术落地、新车矩阵完善后,它的新能源销量大概率能突破200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重要玩家。而它的转型经验,也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宝贵财富,指引更多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走得更稳、更远。

水滴汽车公众号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汽车资讯
水滴汽车
扫码下载水滴汽车APP

热门评论(0)

加载更多

热门车系资讯

更多 >

D7 DMH

12.58-14.58万元

雅阁

17.98-25.98万元

奥迪 e-tron

54.68-64.88万元

杰德

12.99-18.38万元

思域

11.99-16.99万元

  1. 北京水滴交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水滴汽车 京ICP备17030485号-2 京公网备 11010102003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