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港股奇瑞挂档提速
科技新赛道 | 09-28
19661
9月25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奇瑞汽车”)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股份代号9973。奇瑞汽车以30.75港元/股的招股价上限定价,开盘涨超11%,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总市值1972亿港元,一举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车企IPO。
同日,奇瑞旗下捷途品牌的全新中型SUV——捷途X70L正式上市,以11.59-14.99万元的官方指导价进军大七座SUV市场。这场“双喜临门”的资本与产品双线告捷,为奇瑞集团开启了全球化竞争的新起点。
二十年资本征程
奇瑞汽车的上市征程堪称中国车企资本突围的缩影。这段跨越二十年的长跑,记录了一家地方车企从小草房走向世界的挣扎与坚持。
2004年,奇瑞首次启动IPO计划。当时,为获得生产资质而划转给上汽20%股权所遗留的股权问题,成为上市道路上的首个障碍。三年后,奇瑞进行股份制改造,再度冲刺IPO,却因自身经营问题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计划无奈中止。
2009年,奇瑞为摆脱低端形象推行多品牌战略,并第三次启动IPO。然而,公司内部超限的股东人数以及复杂的股权结构,再次阻断了上市之路。
2016年,奇瑞新能源尝试借壳“海螺型材”申请A股及港股IPO,但因缺乏独立资质、新能源车销量较低、股权结构仍然复杂而失败。
2019年,奇瑞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青岛五道口出资上百亿元成为奇瑞第一大股东。然而随着青岛五道口资金链断裂,IPO计划再度搁浅。2022年,奇瑞再度尝试IPO,又因股权结构复杂而失败。
“奇瑞早期资金投入较少,加上没有上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融资。”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表示。这一问题长期制约着奇瑞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扩张。
厚积薄发,技术奇瑞的资本市场价值绽放
2025年成为奇瑞汽车上市的关键转折点。今年2月,奇瑞汽车重启港交所上市申请;8月通过证监会“全流通”备案;9月7日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9月17日启动招股,最终以238倍的超额认购热度圆满收官。
资本市场对奇瑞的认可,源于其坚实的业绩基础。据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奇瑞汽车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增长至2698.97亿元,净利润从58.06亿元提升至143.34亿元。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汽车收入为682.23亿元,净利润为47.26亿元。
2024年,奇瑞汽车全年销量达260.4万辆,在中国品牌乘用车公司中排名第二。更值得关注的是,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保持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4年海外出口量突破100万辆大关。
奇瑞旗下多元化品牌矩阵已成为增长引擎。1-8月累计销售数据显示,奇瑞品牌销售1,078,626辆,星途品牌77,149辆,捷途品牌402,992辆,iCAR品牌55,896辆。多品牌战略有效覆盖不同细分市场,为集团提供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双上市背后的战略布局,全球化征程的新起点
奇瑞汽车在港上市,不仅仅是资本操作的完成,更是全球化战略升级的关键一步。根据奇瑞汽车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预计将募集资金的约35%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约25%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约20%用于拓展海外市场;约10%用于提升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其余10%用于营运资金。
这一资金分配方案显示,奇瑞将产品研发与技术升级放在核心位置,同时积极扩大海外市场布局。截至2025年3月31日,奇瑞汽车在海外拥有近3000个经销商网点,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为后续海外市场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步上市的捷途X70L,则体现了奇瑞产品向上、品牌向上的战略意图。新车定位“磁悬浮豪华电七座SUV”,以30万级越级性能、40万级越级体验、50万级越级舒适以及百万级越级安全的优势输出全球市场,资本+产品同行,双轮驱动品牌迈向更高远的未来。
从产品出海到资本出海,中国汽车走向深蓝
奇瑞汽车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了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再到资本输出的历史性跨越。作为中国自主品牌中的“技术派”,奇瑞28年的积累终于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登陆资本市场不仅为奇瑞建立了长期资本补充通道,也有利于激活其股权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对于这家已成立28年的车企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全球化竞争的新起点。是中国汽车产业深度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缩影。
从单一的性价比优势,到技术、品牌、资本的全方位竞争,中国汽车品牌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奇瑞汽车上市后的表现,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提供重要参考。
写在最后:
奇瑞汽车港交所上市的首日表现稳健,截至当日港股收盘,奇瑞汽车上市首日总市值达到总市值1972亿港元。
随着资本市场的加持,奇瑞的全球化战略将加速推进,不断强化奇瑞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资本的锣声已经敲响,此刻的奇瑞正站在新一轮竞争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