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媲美L4级智能泊车,开启中国智驾信任时代
那啥车 | 08-11
18383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智能驾驶已不再是“新鲜噱头”,而是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车时的核心关注点。而在智能驾驶的三大关键场景——城市领航、高快领航、智能泊车中,泊车这一看似“基础”的场景,却成为了比亚迪打响技术自信、责任担当的第一枪。
全球首个媲美L4级智能泊车责任承诺,比亚迪敢为天下先
在全球智能驾驶行业尚未厘清“责任归属”的当下,比亚迪率先做出“用户兜底”承诺:凡搭载“天神之眼”的比亚迪车型,若在使用智能泊车功能时发生意外事故,不需要走保险,车主也无需承担损失,一切由比亚迪兜底处理。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智能驾驶普遍存在的“用户担责”痛点,更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L4级责任承诺落地于量产车之中。
这不仅是“智驾功能”的跃升,更是“智驾信任”的重构。比亚迪敢于兜底,底气来自三方面:
数据积累:中国最大的智能辅助驾驶车云数据库;
研发实力:全球最大智驾工程师团队,工程师数量达11万人;
产业规模:新能源整车制造能力全球领先,天神之眼车型保有量已突破百万。
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尚未成熟的当下,比亚迪以一己之力,为整个行业打了一支“强心针”——智能驾驶不应只是功能,更该是一份“承诺”。
技术更新:OTA让智驾真正“全民可享”
与此同时,比亚迪也同步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的天神之眼OTA升级,覆盖泊车、行车、安全三大核心场景,涉及天神之眼A/B/C三大平台,几乎囊括了市面上所有搭载该系统的主力车型。具体来看:
一、智能泊车:让“麻烦”变“从容”
本次OTA最大亮点,就是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功能,包括:
三速泊车模式(舒适/标准/极速):满足不同驾驶习惯;
偏置泊车:灵活避让两侧障碍,提升上下车便利性;
车头泊入+车尾泊出:解决狭小空间泊车难题;
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防止刮蹭,细节打动人心;
泊车联动后轮转向:大幅减少揉库次数,提高效率。
对中国用户来说,这意味着无论是地库的狭窄车位、小区的断头路,还是临时泊车场景,都能“一键泊入”,甚至无需担心“出不来”。
二、行车辅助:让复杂路况“不再复杂”
本次升级还显著增强了“通行能力”与“场景识别”:环岛通行、三车道U型掉头、窄路多把掉头——让城市通行更加顺滑;高速突发施工可借应急车道绕行、前车危险变道自动闪灯鸣笛——提升高速场景安全性;ETC收费站智能识别、变道风格自定义、终点距离语音播报等——提升用户体验细节。
这些细节优化不仅意味着技术升级,更代表了比亚迪对“中国城市复杂道路结构”的深刻理解和本地化适配能力。
三、安全保障:把“预判”做得更远
AEB自动紧急制动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夜间可在80km/h速度下识别两轮车并刹停;白天可在90km/h应对锥桶水马组合施工场景;在120km/h高速状态下,采用“两段式刹停”方案,提升紧急制动时的舒适性与可控性;针对小动物、低矮障碍物识别精度也进一步增强。
这些功能背后,比亚迪不仅“多算一步”,更是希望在“无法预判的极限场景”中,用机器的判断力补足人类驾驶的盲点。
观点:比亚迪不是最早“讲智能”,但敢于“负责任”
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智能驾驶”几乎成为所有品牌的必争之地。从蔚小理到华为系,几乎都在强调智驾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智能驾驶系统仍处于“用户自主承担风险”的阶段,鲜有车企敢于为智能功能“兜底”。
比亚迪此举,某种程度上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自信,更是一种对用户信任的正面回应。这种“先从泊车场景开始,逐步释放责任”的路径,也可能成为中国智能驾驶立法前的“过渡样本”。
智能驾驶的竞争早已从“堆参数”走向“拼体验”,而比亚迪率先将“兜底责任”写进服务条款,某种意义上,是将“智能驾驶”从实验室、发布会,真正带入了用户日常生活。
结语:智驾未来,比亚迪正改变行业底色
智能驾驶从来不是一个“功能点”,而是一次重构“人—车—社会”关系的变革。比亚迪的L4泊车兜底,不是产品,而是态度;不是技术炫技,而是信任的重建。
它不但让智能驾驶变得“可用”,更让其变得“可信”。
也许未来几年,当智能驾驶从L2进化到L4再到L5,人们回望2025年,会发现比亚迪的“兜底承诺”正是中国汽车智能化走向“信任社会”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