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详情

YU7受到影响、交付量连续下滑,雷军15周年演讲回应!

百姓评车 | 11小时前

5675

数据显示,近一段时间以来,小米汽车的销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2025年第16周至第19周,即4月14日~5月11日,小米汽车(包括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的交付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其中,小米SU7的销量也同步下滑,分别为0.67万辆、0.64万辆、0.52万辆和0.47万辆。

近三周小米SU7 Ultra的销量下降到400多辆/周左右,主要受到锁动力、碳纤维机盖以及网上退单等消息的影响。这些对小米汽车的整体销量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

据小米汽车官微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其交付量为2.8万辆,环比下降3.4%。这是小米汽车首次出现销量下滑。此外,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小米SU7排名倒数第一。

从3月底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到OTA排位模式锁马力引发争议、智驾改名辅助驾驶,再到如今的碳纤维前舱盖风波,小米汽车深陷一场信任危机。未来,小米汽车如何化解这场信任危机,将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关键考验,甚至会影响到即将在6~7月上市的小米YU7。

小米汽车遭遇挑战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碰撞事故,造成车内3人不幸遇难。该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加深了外界对其产品安全性能的担忧。就在安全风波还没过去的时候,SU7 Ultra又陷入营销争议。厂商宣传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实际配置与宣传不符的情况,部分用户因此提出无损退车要求。这一争议事件再次将小米汽车置于舆论中心,消费者对其商业诚信产生质疑。

针对用户诉求,小米汽车于5月7日晚间发布官方声明致歉,并出台补偿方案:对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配置调整服务,允许用户更换为铝制前舱盖;对已提车及在限时调整期内确认订单的用户,给予价值约2000元人民币的积分补偿。然而,该补偿措施未能完全获得消费者认可,仍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坚持要求无损退车,维权行动持续进行。

在争议中,小米汽车的销量出现下滑。

小米汽车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原本为30万台。但雷军3月18日在微博表示,小米汽车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台。小米汽车在公布3月销量时称,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有信心达成35万台全年交付目标。小米汽车4月销量却出现了同比下滑。

从绝对值来看,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28000台。照比3月的29000台交付量降低的并不是太多。但是从前文所提到的周交付量数据来看,进入5月,小米汽车的交付量已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19周数据比16周已经足足减少了2000辆。

这无疑给小米汽车即将上市的YU7造成多维度影响。比如,小米正考虑将激光雷达从选装改为标配,以回应SU7事故暴露的纯视觉方案缺陷。而部分原计划等待YU7的消费者转向竞品,小米内部数据显示SU7订单转化率下降12%。

小米要想完成2025年35万辆的目标,将遇到更大的挑战。

雷军回应受到质疑

5月15日,网上流传一段雷军的演讲视频,雷军在演讲中回应了近期小米SU7高速事故引发的舆论与质疑。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此段演讲为雷军在小米价值观大赛结束后向内部员工发表。

雷军坦言,3月29日的SU7致命事故(车辆起火致3人死亡)引发"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这种反应远超预期。雷军认为,公众对小米的期待已超越"行业新人"标准。同时,他也明确表示"15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新人",在汽车等领域已无"新手保护期",必须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提出新目标:要在汽车安全领域"超越行业水平",成为同档最安全车型。

这话非常显功力,既暗示了小米汽车是舆论风暴的受害者。比如"狂风暴雨般的质疑""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定调,又强调"造车事故在所难免"的观点,SU7"权威评测最高分",但公众期待"远超想象",间接说明这不是产品缺陷。他还透露取消15周年庆典,以"认真总结得失"替代庆祝,塑造"负重前行"的悲壮感。这就是雷军的功力所在。

说得既娓娓道来,又很显智慧。

事实上,这不是雷军对小米SU7高速事故上的第一次回应,事故发生三天后,他在其个人微博上就表示过态度。他在本次演讲中也再次强调,小米绝不回避任何问题。

外部评价对此有褒有贬,有人认为雷军的演讲"缺乏实质性反思",过度强调外部压力而回避具体改进措施;但也有分析肯定其"将危机转化为技术宣言"的表达。

在笔者看来,小米汽车作为一个年交付量在35万辆的头部新势力,只靠雷军上态度表决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拿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行。产品质量管控肯定是要加强的,没有这个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同时重建市场和消费者的信心也至关重要。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小米汽车拿出诚意。

百姓评车

小米汽车这一轮的经历,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车企要注重技术落地的可行性,同时保证宣传内容与产品实际性能相符,避免类似的信任危机。

水滴汽车公众号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汽车资讯
水滴汽车
扫码下载水滴汽车APP

热门评论(0)

加载更多

热门车系资讯

更多 >

D7 DMH

12.58-14.58万元

雅阁

17.98-25.98万元

奥迪 e-tron

54.68-64.88万元

杰德

12.99-18.38万元

思域

11.99-16.99万元

  1. 北京水滴交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水滴汽车 京ICP备17030485号-2 京公网备 11010102003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