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详情

透过2025上海车展,洞见汽车产业演进新生态

汽车纵横全媒体 | 05-03

21441

在汇聚26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力量、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最新成果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透过参展的1300多辆整车和其他展品,看到了一幅汽车产业加速演进的新生态图景。

漫步在36万平方米的展馆中,耳畔是此起彼伏的AI语音与多国语言交织的洽谈声,眼前是几乎随处可见的飞行汽车以及精准捕捉指令、可互动的机器人,这不是科幻电影的片场,而是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2025上海车展”)的现场。

5月2日,长达10天的2025上海车展正式闭幕,相信每一位亲临展会的观众都会拥有和记者一样的感受。当汽车的玻璃表面在某个角度突然变成透明高清的显示大屏,当智能座舱开始变身为出行生活的贴心伙伴,甚至汽车这个传统的机械工业品开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在这场汇聚26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力量、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最新成果的盛会上,我们透过参展的1300多辆整车和众多零部件及其他展品,充分预见到一幅汽车产业加速演进的新生态图景。

价值回归:从流量喧嚣到务实理性

202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985年创办的上海车展在今年迎来了40岁的生日,一路走来,展馆面积从最开始的2万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36万平方米,参展厂商从最早的328家增至近1000家,参展国别或地区也增加到了今天的26个,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与繁荣,更站在了每一次产业变革的最前沿。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展览顶级盛会,上海车展俨然成为了世界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亮眼的“东方风向标”。

“四十不惑”。恰也是在今年,得益于主管部门的指导、主办方的大力协同,车展上来自明星和“网红”的喧嚣声量开始变小,各类花式营销和疯狂炫技不再成为主流,参展和观展人员的普遍感受是:2025上海车展终于回归到了“车展”本身。

在褪去了“秀场”的标签后,在上海车展的现场,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车企研发负责人、新品设计师、产品工程师亲自解读产品、推销技术,企业负责人现场“坐镇”对接业务、洽谈合作,企业家不用再四处“串台”博眼球、寻流量,媒体也不再关心“红衣大叔”的观展路线。此外,本届车展的大屏广告明显减少,展台布置更加注重产品本身和技术展示,让车展回归本质,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专业、更具价值的观展体验。

不止宣传,在2025上海车展上车企对技术的认识也正在逐渐回归。智能化依然是汽车不变的转型方向,但此次参展的车企明显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除了曾经频繁出现的“L2++”等表述被严格规范,“安全”在各家车企的口中更是屡屡被“高亮显示”:鸿蒙智行强调“安全是最大的豪华”,长安汽车表示“我们坚持安全是智能应用的底线”,东风汽车认为“安全永远是我们的技术底色”,广汽集团宣布“坚持所有的技术升级,绝不妥协安全底线”,小鹏汽车宣布将开启行业首个“AI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马自达称“安全是马自达实现驾乘愉悦的核心前提”……

值得强调的是,车企所提及的“安全”并不只局限于智能网联领域。“造车一定要摸着良心造,把安全丢了,造车逻辑就丢了。"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行业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做难而正确、难而领先的事,最终不会错。车展现场,吉利汽车在短短20分钟的发布会上,提到“安全”的次数居然达到了61次。继隐藏式门把手专利集后,吉利再度释放三项核心专利,包括电池包底板防护、底部防撞梁与底部碰撞试验装置,与行业共享安全成果、提升安全水平。

突破创新:拓展产品技术范畴

车展,从来就不只是成熟汽车产品的单纯展示,还包括前沿技术、最新成果、企业战略的亮相和发布。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2025上海车展,通过展出全产业链、供应链前所未有的丰富产品以及研发成果,成为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创新科技“嘉年华”。

在电动化领域,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车展当之无愧的“主旋律”。据了解,2025上海车展的新能源展车占所有展车的比例高达70%。从纯电动到混合动力技术,再到研发平台和核心零部件等,参展品牌争相展示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其中,在整车方面,上汽集团带来了全新智己L6、荣威D6和名爵CyberX,广汽集团正式发布与华为、宁德时代深度联合创新开发的高端新能源SUV传祺向往S9;在电池领域,长安汽车首次发布了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宁德时代推出钠离子电池的新产品钠新电池,并与一汽、长安、北汽、奇瑞、广汽五大车企共同发布10款巧克力换电新车型,覆盖行政商务、家庭出行、年轻化代步等多元场景;在超快充及长续航技术加速普及的当下,小鹏推出P7+超长续航Max旗舰版,2025款小鹏X9同时开启全球交付。

智能汽车的“战场厮杀”也愈发激烈,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渗透到汽车产品的内核。东风汽车正式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构建了“一核双基双元”智能化技术体系;博世推出了基于端到端模型的城区辅助驾驶,并计划于年底前在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辅助驾驶方案中上线端到端模型;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正式发布ADS 4、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HUAWEI XMC数字底盘引擎等全新解决方案;地平线机器人携全新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orizon SuperDrive™和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亮相;广汽埃安携手滴滴,共同推出了首款具备全球化适应能力的前装量产L4级高度自动驾驶样车;芯擎科技重点呈现了涵盖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的六大解决方案;商汤绝影首发专为车载AIOS打造的AI内核“绝影千机”,助力车企打造下一代AIOS。

红旗“天辇1号”

当低空经济成为热门赛道,今年上海车展上最吸睛的也变成了此前和汽车产业并无关联的飞行器。中国一汽面向全球发布一款飞行汽车——红旗“天辇1号”,该款车型空中续航超过200公里,将于今年实现首飞;奇瑞展台的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Land and Air Vehicle”成为焦点;长安展出了与亿航智能合作推出的飞行汽车,配备8个悬臂和16个旋翼,可实现原地垂直起降;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再度亮相,这款分体式飞行汽车是全球唯一能将“飞机”装入汽车尾舱的飞行汽车。值得一提的是,电池供应商欣旺达带来了飞鹏FP-981C射手座垂起复合翼无人机系统,宁德时代也展出了为峰飞航空2吨级eVTOL航空器量身定制的电池解决方案。

全球共振:中国方案输出新范式

还记得,在曾经的一次国际车展上,一家中国品牌汽车用皮尺丈量的独特方式,引起了业内外关于模仿和创新的争议。当时的中国,在许多跨国车企的眼里恐怕只是一家规模超大的“世界工厂”。直到今天,当跨国车企的设计和研发人员在上海车展的展台主动向中国品牌“取经”,合资品牌纷纷以搭载中国智能技术为产品亮点,跨国车企的口号从“在中国、为中国”转变为“在中国、为全球”时,中国方案从“区域选项”终于升级为“全球基准”,中国汽车工业也从过去的追随者,变为了国际产业新生态的共建者。

“在中国 为中国”一直都是外资车企高管的“口头禅”,然而,在中国终于蜕变为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中心和策源地的当下,他们喊出了“在中国,为全球”的新口号。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公开表示:“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在华布局,本土研发从‘在中国,为中国’发展至‘在中国,为全球’的全新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华承诺、加大在华投入并持续深化与中国伙伴的合作。”康林松强调,中国市场对奔驰集团具有战略意义,参加上海车展,面向的是全球、投资的是未来。

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也表示,如今的大众,正在中国完成从制造到研发,从输入到输出的角色转换。就连一向被视为相对“保守”的日系品牌,理念和认识也发生了转变。“如今的丰田已不再是把日本的技术拿到中国,而是让中国的IEM开发技术和产品。” 丰田汽车副社长、首席技术官(CTO)中嶋裕树表示,中国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尤其是智能化和氢能的应用已经走在了全球的最前端,丰田也借此计划在中国充分地提升自己的技术。

上述发言绝非浮于表面的宣传话术,而是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许多中外的合作成果在2025上海车展上得到了全面展示。奔驰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的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由本土团队主导开发,AI虚拟助手融合了“豆包”大模型与思必驰语音技术;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成为了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技术的燃油车,上汽奥迪APP推出“AUDI品牌世界”模块,奥迪助手由字节跳动与科大讯飞双擎赋能;上汽大众搭载了DeepSeek大模型,大众还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专攻中国本土化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宝马与阿里巴巴携手,开发新一代人车语音交互系统,融入中国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前沿技术,在上海车展首发。

另一方面,中国车企走出去的步伐还在不断加快。上汽集团正式发布海外战略3.0——“Glocal战略”,即“全球+本土”的组合战略,打造本地化体系生态和全球汽车品牌;奇瑞汽车邀请了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海外嘉宾前来现场参观感受;长城汽车发布ONE GWM全球战略,整合哈弗、魏牌、坦克、欧拉、长城炮及长城灵魂摩托六大品牌资源,目标直指海外市场;长安汽车坚定认为“无海外、不长安”,当前正大力推进海外五大区域市场的全球化布局,已建成9个海外工厂,全球渠道网点超9000个。

“驻沪领馆走进上海车展”活动合影

中国车企出海提速与跨国车企本土化加深齐头并进,让今年的上海车展成为了全球共振的大舞台。据了解,开展首日就接待了超过1万名海外展客商,较上届首日入场海外展客商(8815人)同比增长25.4%;截至4月27日,共有来自德国、法国、芬兰、美国、墨西哥、日本等25国驻沪领馆,41批次团组,200余人入场参观;世界汽车组织、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法国汽车工业联合会、韩国汽车协会和印度尼西亚汽车协会等机构组织的主席或秘书长,亲自到场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及中国车企举行会议,交流产业发展趋势,表达加强国际合作的愿望。

生态融合:供应链全面深刻重塑

汽车产业供应链的边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正在真实可感地慢慢消融。在2025上海车展的现场,当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两次拥抱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以表达合作的决心与魄力,当跨国车企纷纷推出搭载中国本土化科技的产品与方案,中外整车与零部件,汽车与科技、信息、互联网产业之间的融合变得比以往更加紧密与深刻,汽车新生态圈中的参与者交织共生、共建共享。

据悉,2025上海车展的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规模远超上届,面积已经达到了1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近三分之一。此次参展的科技公司及供应链企业包括博世、采埃孚、宁德时代等全球百强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地平线、商汤绝影、科大讯飞等近百家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相关企业。他们热情高涨,纷纷走到台前,不少企业更是将展台从此前的二层搬到了一层,致力于站在产业的第一线,更贴近整车企业与普通消费者。不少观展者都表示,感觉今年参展的零部件企业比往年多得多,看到全产业链协同的新技术、新成果在上海车展百花齐放,深刻感到了汽车供应链的变革正全面而深刻地重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索尼、杜比、英特尔、联想等近50家非传统汽车领域的知名企业首次来到上海车展。在汽车工业外延日益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的今天,过去与汽车并无太多交集的企业,开始在自身的业务版图上增加“智能汽车”这一块,同时也希望能通过上海车展的露出让外界对自己的认知变得更加多元化。

作为今年上海车展的另一个明显变化,一些规模化的零部件企业已经摆脱了在产业链上“弱势”的标签,有望重塑几近固化和不良的整零关系。华为是2025上海车展上名副其实的“宠儿”,从30万级的问界M8到百万级的尊界S800,从奥迪A5L的激光雷达到宝马iX3的车机系统,其技术标签覆盖多个场馆,本届车展也被媒体戏称为史上“含华量”最高的车展。根据官方发布会的信息,东风汽车旗下猛士M817、奇瑞智界R7,奥迪、岚图汽车、深蓝、广汽传祺、阿维塔、北汽等旗下车型将首批搭载华为乾崑ADS 4系统,未来,问界M8、问界M9、享界S9增程版等车型也会于今年三季度集中升级华为ADS 4.0。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称,目前国内有超过80%的主机厂选择了华为乾崑,预计2025年其城区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搭载量将接近400万辆。

Momenta展台

Momenta同样如此。在今年的上海车展,Momenta发布了与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等中外汽车品牌的进一步战略合作。从成功交付量产车型数来看,从2022年起步期的1款,到2023年的8款,至2024年快速跃升至26款,目前Momenta累计合作量产车型已超130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役常务中国本部长五十岚雅行表示:“本田计划今后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所有新车型均将搭载应用量产辅助驾驶技术,将与中国企业Momenta开展合作,共同研发解决方案。”

此外,2025上海车展期间举办了近20场行业论坛,议题涵盖汽车芯片、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等热点领域,吸引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科技企业、行业专家等各方人士参与交流,也从侧面反映出车企供应链扩容的趋势。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协同合作更加紧密,科技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加速演进,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智能汽车上的深度应用,有望成为行业创新的新引擎。

竞争加剧:产业进入深度整合期

据统计,2025年上海车展的媒体日,两天共举办了193场新闻发布会,创下历年之最——相比2021年和2023年的上海车展,多了55场和43场;与此同时,多家往届参展的车企悄然离席,展馆间熟悉的LOGO未能出现,“热切”与“消失”并存、看似矛盾的场景,正是汽车市场竞争日渐白热化的真实写照。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浪潮扑面而来,残酷的生存法则已然显现:没有技术护城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难逃被挤下牌桌的命运。

在外资品牌中,法系和韩系集体缺席了本次上海车展,包括现代、起亚、捷尼赛思、雪铁龙和标致等。分析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品牌汽车的崛起,外资、合资汽车板块的市场份额下降。据乘联会统计,2024年法系乘用车销量仅为6.1万辆,韩系车则为23.3万辆,两者加起来,在2350万辆销量的狭义乘用车市场中仅占据了1.3%的份额。对于一些竞争力较差的外国品牌车企而言,如不及时调整战略与路线,恐怕将难以在中国生存下去。

另一方面,以极越、哪吒和高合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同样缺席车展,令人唏嘘。他们显然都是因为经营困难或破产重整等问题,在这个适者生存的残酷环境中,如果不能奋力跟上,就可能掉队甚至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还在加剧,丝毫没有减弱的态势。据悉,多家车企同时展出全尺寸SUV,造型趋同、配置相似,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使得本就接近饱和的市场成为红海;同时,新品定价不断降低,曾经30万元以上车型才会配备的高端技术开始进入15万元级别乃至更低的价格区间,“加量不加价”,让竞争态势更显严酷。

另一方面,此前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不利的合资和外资车企,德系、美系、日系车企均在上海车展集体“亮剑”,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赛道发起战略反攻。大众汽车带来了历史上首款增程车型,奔驰以“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的全球首秀,揭开了在华智能豪华电动的全新篇章,上汽通用别克发布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和“逍遥”超级融合架构,以及全新大型新能源MPV GL8陆尚,丰田则通过铂智3X/bZ5以及最新纯电车型铂智7等,持续加快本土化进程,力求在中国市场重新找回竞争优势。

随着夜幕降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灯光渐次熄灭,2025上海车展正式落幕,而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却徐徐拉开了大幕。当创新回归本质、当协作突破边界、当竞争催生进化,上海车展所呈现出来的“汽车产业新生态”,已不是未来图景的预告,而是记录当下的纪实片。

水滴汽车公众号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汽车资讯
水滴汽车
扫码下载水滴汽车APP

热门评论(0)

加载更多

热门车系资讯

更多 >

D7 DMH

12.58-14.58万元

雅阁

17.98-25.98万元

奥迪 e-tron

54.68-64.88万元

杰德

12.99-18.38万元

思域

11.99-16.99万元

  1. 北京水滴交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水滴汽车 京ICP备17030485号-2 京公网备 11010102003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