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豪门在华“生死劫”:竟然是因为"米粉"……
轰Party | 04-30
14287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保时捷正经历着战略摇摆与市场信任危机的双重考验。近日,其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上海车展期间关于“未来2-3年或停售中国电动车”的言论引发热烈讨论,尽管保时捷中国紧急澄清为“误读”,但这一表态仍折射出了这家百年豪车品牌在华战略的矛盾。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关税扰乱全球汽车行业、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带来的成本压力,保时捷将2025年的营收预期从390亿-400亿欧元下调至370亿-380亿欧元,这显得其在电动化转型与市场竞争中十分被动。奥博穆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他多次强调“保时捷不会盲目追求销量”,并认为小米等中国品牌的低价策略“无法与保时捷的驾驶能力相提并论”。这种表态与保时捷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电动化”的回应形成鲜明对比,是否可以推测,其管理层对中国市场产生了认知上的分歧。事实上,保时捷的电动化战略自始至终充满矛盾。尽管其曾高调宣布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的目标,但2024年新能源车交付占比仅为27%,纯电跑车Taycan销量更是暴跌49%。这种落差在其全球最大市场中国尤为显著:2025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华交付量同比暴跌42%至9471辆,占全球销量的比例从巅峰时期的30%降至13.25%,而电动车销量占比虽提升至38.5%,但主要还是依赖插电混动车型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保时捷在华电动车型的市场接受度持续走低。2024年前三季度,Taycan全球交付量仅为1.4万辆,同比下跌50%,而全新纯电Macan虽在2024年4月上市,但市场表现未达预期。尽管保时捷计划2026年推出中国专属信息娱乐系统,并新建上海研发中心,但这种本土化举措显然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市场颓势。而营收预期下调的背后,是保时捷在华市场的持续萎缩与全球供应链的动荡。2024年,保时捷中国交付量同比锐减28%至5.69万辆,直接导致其全球净利润暴跌30.3%至36亿欧元。这种下滑在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加剧,中国市场交付量同比跌幅扩大至42%,而北美市场则以37%的增速成为新增长引擎,中国从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跌至第三位。
关税与成本压力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保时捷在4月明确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对其4月和5月业务造成显著压力,并警告称无法评估未来影响。同时,奥博穆对小米的态度,也暴露出保时捷对中国市场消费趋势的误判。在智能化与电动化并行的新时代,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的定义已从单纯的机械性能转向科技体验与品牌共鸣,而保时捷仍固守“驾驶能力”的传统优势,显然难以打动注重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年轻消费者。更严重的是,保时捷的品牌形象正在中国市场遭遇解构。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的中国区经理俞波指出,“保时捷作为黄金品牌的概念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来说毫无意义”。这种认知断层在其本土化策略中尤为明显:尽管保时捷计划2026年推出中国专属信息娱乐系统,但在自动驾驶和全场景智能交互等方面与蔚来、小鹏等品牌相比还是存在差距。
与此同时,保时捷的供应链与品控问题进一步侵蚀了消费者信任。2025年3月,保时捷召回2023年生产的190辆911系列车型,因后排安全带扣装配错误可能导致螺栓松动。这种错误在以精密制造著称的保时捷历史上极为罕见,而品控问题可能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漏洞有关。面对困局,保时捷正试图通过“开源节流”组合拳扭转颓势。其计划追加8亿欧元投资,聚焦产品组合优化与电池技术研发,同时启动全球规模重组,到2029年累计裁员3900人,并将中国经销商网络从150家缩减至100家。这种收缩策略虽能短期内降低成本,但也会进一步削弱其在华市场的渗透力。
保时捷在2025年度发布会上表示,将延长电动化过渡期至2030年代,继续提供燃油、混动、纯电三动力并行的产品组合。这种“三动力并行”策略被外界解读为对市场压力的妥协,而Macan未来仅推纯电版、第四代 Cayenne 推出纯电版本的计划,能否在本土品牌的围剿中突围仍然需要打一个问号。实际上,对于保时捷来说,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文化认同的重建。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的升级与本土化解决方案的推出,虽体现其“在中国,为中国”的决心,但如何在保持品牌基因的同时融入中国科技生态,仍是未解之题。技术部副总裁李楠坦言,保时捷需要“在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同时,坚守保时捷独有的驾驶体验基因”,但这种平衡在智能化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显得尤为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