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vs许家印:同龄的“两代”造车人,面临的挑战大不同
水滴 秦志聪 | 2020-08-07
420208
恒大六款新车发布后的第二天早晨,水滴汽车APP联系了多位车界大咖,询问他们对新势力的看法。其中一位江湖人称“车界鲁迅”的资深媒体人直言,新势力挺不过十年。
如果这位老师预测准确的话,请参见水滴汽车APP《大胆预测,蔚来、理想、小鹏五年内合并》一文。
对于新势力,大家往往只有一个简单的喜恶倾向,但它们是存是亡的理由大多说不清。需要提醒的是,今天的汽车行业与20年前截然不同,新旧势力所面临的课题也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因此用过去的标准来评判现在的新势力,恐怕会失准。
套用时下比较流行的代际划分概念,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Y世代汽车制造商们,当时面对的生存课题主要有二,一是品质,二是核心技术。
如今风光无限的头部自主品牌,谁没有过逆向研发的“黑历史”。这些企业在初期,产品基本靠山寨海外车型,顶多在外观上进行一些优化,整车原创度最高的部分,可能只是那个LOGO。
至今,汽车媒体行业还流传着一个段子,十几年前,某自主品牌新车上市前夜,工程师还在发布会现场给新车做着钣金工作,为的是让台上的那几辆车,保持外观一致。
最基础的四大工艺尚且如此,更别说造出一台发动机了。
“国产车,三菱芯”一度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痛。彼时掀开长城、吉利、比亚迪、华晨、奇瑞、江淮、北汽等品牌旗下车型的发动机盖,看到的很可能都是一台打着三菱LOGO,达到欧二排放标准,代号为4G63或4G64的发动机。
在当时的环境里,买一台三菱的发动机,已经是自主品牌们最优的选择。对于动力系统这样的核心技术,各大国际汽车厂商严格封锁。甚至当年一汽集团投产的动力总成涉嫌抄袭大众的EA111发动机,后者差点将合资伙伴告上法庭,丝毫不见三个月前刚刚续约的温情。类似的困境,也发生在变速箱领域。
谈及过去20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们常常抨击“以市场换技术”这一策略。允许世界各大汽车跨国公司在华合资设厂,分享市场增长红利,自主品牌却没有得到多少技术红利。但事实是随着各大合资企业国产化水平的提升,一整套汽车供应链体系在中国真正建立了起来,在这背后,中国工业整体研发制造能力也实现了飞跃,中国汽车企业受到的技术桎梏越来越少。
虽然几乎是同一个世代的人,但李书福、魏建军、王传福,很大概率会像何冰一样,眼里闪着光,看着许家印,甚至是李斌、李想、何小鹏等Z世代造车人们说上那么一句,“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电动车本身较燃油车相比,零部件数量大大减少,且没有发动机、变速箱两大难题。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经历20年培育起的汽车生产制造能力,像是为专门为Z世代准备好的礼物。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供应链体系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年轻化的消费者们对待新鲜事物有着更高的容忍度,全新的品牌,有更多被挑选的机会。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随着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供应链的进一步完善,在Z世代新势力之后,还会有下一代入局汽车产业。他们类似于众筹项目中的掮客,借助高度模块化的生产体系,对接资源与部分用户的需求,打造一款就属于这一小部分人的车。
若觉着这是天方夜谭,放在20年前,李书福们也很难想象,设计可以外包,软件可以购买,生产可以代工,供应商会送上几种总成以供挑选,无数新创企业的成果等待收购,甚至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有钱就能买到。
但Z世代新势力也有自己的难题,是什么呢?
主要有三,一是资金募集能力。较之20年前,求一个失败机会的李书福而言,许家印们进军汽车产业的政策和技术门槛,已经降得很低,但资金投入却像是无底洞。200亿只是敲门砖,部分新势力在完成造车资质收购后,便宣告资金枯竭。除了许家印外,所有Z世代新势力都急着找钱,纳斯达克的那口钟成了最后的稻草。
二来,是供应链管理能力,包括整合及议价能力。在研发、生产都具备成套解决方案的时刻,整合供应链体系,方便攒车,保证对供应链的议价能力,方便攒一台尚有盈利空间的车。虽然所有新势力创始人都表示是为梦想投身汽车产业,但私下里对毛利率的执念还是存在的。
三来,是心智占领能力。对于李斌、李想、何小鹏来说,什么都可以外包,唯有一项东西必须牢牢握在手中——用户管理体系。先做品牌再造车的玩法,搞定种子用户求转化的玩法,妥妥的互联网思维,完全改变过去20年自主品牌的发展路径。
道理也并不复杂,这是当下消费者所比较适应的一套逻辑。他们所展现出的两种“自我”看似截然相反,但却异样和谐。一是“差异化的自我”,与主流、传统区分开来,二是“与部分人相同的自我”,小众的个体形成小众的圈子,和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联系。
新能源汽车完美契合这套逻辑,搭配创始人的光环,在高端领域中高歌猛进。虽在主流市场上与燃油车的竞争中节节败退,却锚定了一批不看重汽车工具属性的消费者。
基于这套标准,Z世代造车人也各具特色,李斌、李想、何小鹏从互联网产业跨界而来,在心智占领能力上表现出极高的水平,甚至依靠高忠诚度用户带来的高转化率,平稳化解疫情的影响。在资金募集能力上,通过赴美上市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最弱的一环是供应链整合能力,这也是蔚来下一阶段提高继续毛利率的主要攻关方向。
财大气粗的许家印,朝着年产销500万辆的水平狂奔,在资金及供应链整合上具备天然的优势,但在心智占领上却显得有些粗放。笔者印象里,上一次看到这么多车同台上市,还是奇瑞的“五福娃”,也是同样的雄心勃勃,想来一番大作为,当然奇瑞后来的结果想必是许老板不能接受的。
可能很容易被许老板忽略的一点是,房地产与汽车的营销方式早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对待房子,中国人还很难淡然,大水漫灌的营销方式,潜台词是 “只要阵势够,贩卖不用愁”,从恒大卖房的实践来看,这当然没有错。但汽车不同。消费能力的快速提高,汽车文化数十年的普及,让很大一部分人持一种更平常的态度去慢慢选购一款车,并作为自我精神的外化载体,用更简单的话来说——你爱的才是好车,这当然需要更精细的方式去运作。
所以抛开个人感情的喜恶,去评价Z世代造车势力的发展前景,无非是能否运用好自身的特长,并补齐自身的短板。即使最悲观的判断,蔚来、理想、小鹏也可以通过合并的方式,坚持着再走一程。至于许老板的造车前景,可能不在贫穷的我的想象范围之内了。
反过来我们说,以李书福为代表的造车人们,在20年后的今天,面对的课题实际上也发生了转化,当然,业内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掀起新一轮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其背后的核心,还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竞争格局还将持续复杂,唯有因势利导者,方能拿到通往下一世代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