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汽车夜:长安讲转型,长城直言不能“血淋淋”
水滴 祁佳博 | 2023-11-11
56362
谈乌镇必谈“网事”,过去十年,这座乌篷船摇曳一江春水的江南古镇,已经和中文互联网的时间轴,中国和世界互通互联的里程碑融为一体。
2019年的时候,有媒体在报道中写到“在千年古镇老城区建筑密集、车流交织的街道上,一辆5G远程驾驶汽车在其间流畅地行进、掉头、定点停靠……这不是关于未来世界的电影中的镜头。”这样充满浪漫色彩的白描背后,是汽车产业智电转型的缩影。
就全球汽车产业而言,在福特提出从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型未来出行科技公司后,宝马、戴姆勒、通用、丰田、本田等等纷纷跟进。在中国市场,愈演愈烈的新能源汽车井喷和智能汽车崛起,转型在中国汽车人口中更是家常便饭。
于是,乌镇的“网事”舞台上,汽车所代表的智慧交通产业,已经从彩头登上舞台,从客人变成主角之一。
2020年发生在乌镇的汽车夜话便成为行业内的热门话题,2023年的这场汽车夜话,同样针对汽车产业在面向智能化、新能源的转型变革方向展开探讨。
事实上,2023年以来,就整体市场而言,正在发生着一场大“撕裂”
国内市场没有一家车企真正过得舒服。先有特斯拉的降价冲击波,后有湖北方面补贴引发的持币待购。上半年车市昙花一现,证明经济大环境比想象中还要艰难,不断有车企在新车定价上掀桌子,但所有的重拳都好像打在棉花堆上,汽车业陷入前所未有的艰难和焦虑中。
于是,活着这个词频频出现。这个词的背后是一种对失去过往好日子的不甘,是一种对油电加速切换的无助,是一种对急切挣脱困境逆流而上的焦虑。事实上,大多数车企还远没有生存的压力,嘴上说活着其实是想活的精彩,于是用活着做极限压力,逼迫自己和团队做激进的改变。但是,再高的心气也难以撼动经济大环境的残酷。
而在出口方面,有人把2023年称为“出海元年”,因为在这一年里,中国汽车出口量实现了关键转折——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百万辆,达到107万辆,同比增长58.1%,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今年1-9月份,乘用车出口量也超过283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7%,更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出口量,实现了2021年、2022年、2023年三级跳。
如何实现汽车产业持续高质量增长?如何抓住并把握中国汽车出海历史机遇期?新能源探索如何多路线并举,产业链如何布局?如何认知“新汽车”带来的产业变革方向?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一同作答了这三个问题。在朱华荣看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向世界级品牌迈进,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魏建军则强调不能“血淋淋”的发展,要有底线思维、长期思维。
以下为问答实录,略有删减:
一: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辩证看待短期优势和中长期发展的辩证统一?
朱华荣:长安汽车一直坚持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大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前者是这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工具、产品、方法论,必须把它转化为生产力;后者则是用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改造企业。
汽车这个产业是全球化竞争的产业,不能只局限于在中国做成数一数二的企业,不然很可能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所以长安的战略是向世界级品牌迈进,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这包括三大战略。
第一,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为了内部统一市场。第二,智能化的“北斗天枢”计划。第三,国际化的“海纳百川”计划。
长安在这三大计划的基础上发展了三大品牌:阿维塔高端品牌、深蓝科技品牌,还有长安启源,定位的是不同用户的需求,不仅仅是定位中国的用户,而是考虑到未来10 年、20 年全球用户需要这样的产品和服务。
为此,长安也专门投资打造了阿维塔科技公司、深蓝科技公司专门运营这两个独立的品牌。长安起源还在长安体系里面孕育,但也专门成立了长安科技公司。
长安必须要有一部分人马打造基于软件定义汽车未来的新汽车、新生态,这和以前打造的汽车不一样,在这个公司里面人员全是软件人员。计划未来10 年投资2000亿重新构建。现在大概现在有5000人,但还远远不够,要再增加到1万人左右的规模,向新汽车、新生态转型。
魏建军: 什么叫高质量,应该有一个定义。现在汽车公司投资这几股势力都非常强大,参与门槛低,使得进入者太多,现状太惨烈。欧洲的主机厂哪个财报都非常好,因为它没有这么激烈的竞争。但中国的都是亏。
高质量发展,每一个企业都做了很多战略、策略,最起码是一个五年的规划。但假如定义高质量发展,是干死一个算一个,血淋淋的叫高质量,那今天就不要谈了,只能是陪着干。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是大家都在一个赛道上非常拥挤、血流成河。希望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有一些新的措施。第二个企业得遵纪守法,现在互联网是好事,但是烦恼也不少。有大量水军,实际上特别不公平。真能用舆论说成“罗刹海市”。不敢开发布会,不敢做直播,做直播不敢开弹幕,这个环境非常不好。
第三个是底线,长城做事一定要有底线思维、长期思维。汽车早晚都回到本色,还是科技公司、制造业。我可以在这儿吹牛一下,长城要挣不了钱,几乎中国汽车企业都挣不了钱,长城的财务肯定是真实的。长城怎么控制的成本?事实上制造深度是很高的,不要通过粉饰业绩来获得资本的收益,这不是汽车的初衷。
二:在国际化方面,中国汽车如何抓住并把握中国汽车出海历史机遇期?
朱华荣:长安一直坚定不移地践行国际化,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专门有一个计划叫“海纳百川”计划,有“四个一”的目标,未来到2030年投资100亿美元在海外,海外从业人员增加大概是1万人左右,大概目标希望达到整个集团的30%。
长安汽车坚持长期注意,尤其到境外,既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要融入进去,要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业、税收,这样我认为才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方法或者是做法。
魏建军:走出去并轻松。现在出口确实快速增长,但售后跟不上,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走出去更应该要代表中国的品牌,不能去国外卖车又找不到人了,这就会严重影响中国制造。
走出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单纯出口,是“销地产”。实际上大量的出口代表着能力建设是有重大问题的。是产业链不够,销售渠道、本地化做得不到位。
三:都说新能源探索叫多元路线并举,这是怎么考虑的?在产业链方面的布局有那些考虑?
魏建军:长城汽车是多能源并存和共同发展,因为国站在际化角度,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是参差不齐的,能源是多样化的。现在到南美去推电动车是很不现实的,即使推也完全和国内不一样,要到中亚比较寒冷,推电动车也是一个问题,更不能跑到非洲去,很贫穷的地方卖电动车,现在消费不齐,本来新能源成本高,适应性差,基础配套都是问题,所以多能源、多动力共同发展是长城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的选择。
长城基本上从燃油到混动、插电、EV,包括氢能都有布局,而且我们的布局一个是比较早,再一个就是程度深,实际上长城汽车并没有着急出来多少车卖。我们还是理性看待新能源,自然发展,长城从长远看还得实事求是的看待经营。
先在还有一个误区,有一个词叫技术向善,但是我们行业技术没向善,谁的车大,谁卖得贵谁就赚钱多。我们现在非得做大车,因为导向全是大车,不做大车赔得更厉害,明年会一大批做大车的,今年不太卷,明年会卷死。多难做大车成本高、排碳高,少数人使用,不是一个普惠型的,不像欧洲、意大利、法国都是小车。
四:今天的主题与高质量并行的还有有一个是“新汽车”,长安最近提出新的概念叫“数智新汽车”,如何理解新汽车呢?
朱华荣:这一轮的科技进步无论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传感技术,还是芯片,不是单一技术突破,而是集群发展。而技术群的突破带给了汽车产业重大的机遇。
第一,会成为让汽车从原来简单的移动工具转向移动多功能空间。这是一个“空间”,不能简单看作工具,可能是你的办公室,可能是你的会议室,可能是你和朋友的聊天室,这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期的,而是符合未来的长远发展。
第二,汽车会是智能的计算终端。你阿维塔的算力是400多tops,绝对是过剩的,我大概算了一下,相当于我们一个优秀的笔记本20 台的算力,这是一个特征。
第三,肯定是大数据的采集载体。一路都在采集数据,而新能源汽车一定会成为移动的储能单元。
基于这样的特征,汽车就会变成可智进化的智能机器人,我把它叫做“数智汽车”,数字化的智能汽车,一定会促进交通智能的发展,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成为社会或个人生活的帮手,工作的助手,还能成为你政企的能手,甚至可以接入大模型之后成为你的情感伴侣。
我觉得未来汽车会深度改变社会的治理、国家的治理,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军事。这也是长安汽车为什么要专门成立长安科技打造软件定义汽车新汽车、新生态的原因。